N《北京青年报》供稿
本报讯 由12条蚕组成的“太空旅行团”在太空逗留18天后昨天第一次公开露面。
昨天下午在北京中国航天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的“青少年学生太空舱”交接仪式上,乘坐我国发射的第22颗返回式卫星“旅行”宇宙18天的“太空蚕旅行团”及其“旅行舱”———青少年太空生物舱,由航天部门交给了“太空蚕”课题组所在的北京景山学校。
组团严格
在交接仪式上,一个标注着“青少年太空生物舱”的直径20厘米、高18厘米的银灰色铝质容器由我国第22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唐伯昶交给了北京景山学校校长范禄燕。景山学校生物老师、该课题组辅导老师姜志介绍,12条“太空蚕”原籍江苏镇江蚕研究所,在经过对品种、年龄等严格挑选后组成了这个“太空旅行团”,其中包括两公两母的4条即将吐丝的熟蚕和8只蚕蛹,另外还有大量蚕卵。在18天太空旅行中,全靠“青少年太空生物舱”为其提供通风、照明、摄像和温控系统。
等待测试
交接仪式后,等待这个“旅行团”团员的是外表和DNA等方面的测试。而这些测试还将延续到这些“团员”的后代,直到清楚地检测出在接受宇宙射线的照射后它们有没有变异、有哪些变异。
姜志告诉记者:“我们希望有比较好的变异,比如这些蚕吐的丝会更加韧、更加细,或者蚕的蚕龄会缩短,从通常的5龄吐丝缩短到4龄等等,这样就可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如果我们检测出有这些比较好的变异,并测试出这些变异是在什么环境下,接受了哪些射线才产生的,就能在鉴定后,通过对试验品的大量繁殖在三五年内进入市场化生产。”然而他透露,对这些试验品的测试最少需要两三年,该校学生将与科学家一同参加实验。
据悉,“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方案是石景山小学四年级学生李桃桃于1999年提出的,曾入选美国的太空实验方案,但由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无果而终,后改由我国发射的第22颗返回式卫星继续进行该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