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仍是大多数市民上班或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对于自行车失窃,“骑车族”再熟悉不过了,而最终,这些丢失的车子大都流向了二手自行车市场。近日,记者从买车到卖车,对省城的二手自行车市场进行了暗访。
丢车已成家常便饭
家住花园小区四区的郭女士给本报打来电话,气愤地告诉记者,9月3日上午上完网出来打算回家时,发现自己放在网吧门口的自行车又没有了,这已经是最近三个月来她丢的第四辆自行车了。
而略显“老到”的市民吕先生丢车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到附近的二手自行车市场转一圈。“这样一来可以再挑上一辆,二来顺便看看丢失的车子是不是重新‘流通’到了这里”。果不其然,9月8日下午吕先生的“爱车”在华信路的单位门口不翼而飞,第二天,他来到位于姚家镇物资调剂市场内的二手自行车市场打算再买一辆,谁知果真发现了自己丢的车子,后来在姚家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把车子要了回来。
很多新车没有发票
吕先生能重新要回车子应该是比较幸运的,而更多的市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丢失的车子被摆卖。报警后由于没有发票等证明自己就是车主,即使民警来了也很难解决。
记者调查发现,众多市民买新车时一般会到价钱实惠的路边店购买,很少会选择价钱偏贵的正规大商场。而这些路边店售出新车时很少给顾客开发票,由此“造就”了大批无法确定车主的“黑车”。两个星期前,记者来到了自行车专卖店比较集中的南北历山街,在一家专卖店花了130元买了辆单车。
“能给开发票吗?”记者问。
“开什么玩笑,在这儿买车子哪有开发票的。”店老板很爽快地说。在记者的要求下他只给开了张皱巴巴的收据,上面连个正规的印章都没有。如果车子丢了拿这个去做证明,估计是不太可能。
不看票据全都收购
9月10日,记者骑着新买不久的车子来到了姚家二手自行车市场,墙上一面派出所悬挂的“严禁收赃车”的警示牌已经倾斜。在一个“高价收车”的广告牌下记者停了下来。
“买车还是卖车?”记者还没有停稳店老板就迎了上来。
记者指了指自己的车子,店老板老到地伸出五个手指头。
“50块?这车子成色这么新不只这个价钱!”记者摇摇头说。
自始至终,店老板始终未向记者问起车子有没有发票的问题。附近一个摊点麻利地以35元的价钱就从一小伙那里收到了一辆半成新的车子,店主也没向小伙子索要车子的发票等票据。
利润丰厚催生二手市场
花35元钱买进的车子经过刷洗、喷漆后便焕然一新,十几分钟后店主刚刚收进的自行车便排在了摆卖的自行车里面。记者上前问了一下价钱:80块钱,还能商量!转眼间,“美容”后的自行车就身价倍增。
在姚家二手自行车市场内,前来买车卖车的人络绎不绝。很多市民丢车丢怕了,最后直接就选择买辆旧车骑,即使没了也不心疼。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从需求上捧火了二手自行车市场。而高额的利润是二手自行车市场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为赚钱,一些店主不问青红皂白收购旧车,使盗窃者有了可乘之机。一辆旧车美容后再卖出甚至比卖新车还赚钱,很多自行车专卖店也都顺便做起了卖旧车的生意,有些修车点也收车卖车。总的说来,二手自行车市场在城市遍地开花。
治理起来难上加难
历下工商局姚家工商所的董女士告诉记者,在给这些自行车销售点发放营业执照时,上面只注明“自行车零售”,至于他们是不是在零售时还收购车子,工商部门很难界定。对于那些流动的收车点,更是根本无法管理。
而派出所的一位民警则说,如何管理二手自行车市场已经成了他们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自行车分布广、数量多,造成的偷车案不好侦破。从另一个方面讲,有偷盗自行车的人,就会有销赃人;买黑车的人多,偷车的人也就多。对此,警方除了开展专项打击活动外,平时只能依靠社会力量,像保安、看车人什么的。派出所目前只能定期对这些收车卖车的店主进行思想教育,严禁收售那些来路不明的自行车。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国家虽然还未废止自行车挂牌上路的法规,但是目前几乎没有自行车去挂牌打钢印。现在的自行车已经不是七八十年代家里的“三大件”,在价值上已经和普通商品没有区别,警方不可能像管理机动车那样投入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自行车无序的管理状态,也使得二手自行车市场的管理陷入困境。
本报记者杨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