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经商、家里拥有两层楼房和店铺,这还算是“特困家庭”?!这个家庭中的三女儿钟小红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某高校录取后,居然以“特困”为由,从海口一所中学得到了“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指标,向政府申报2万元资助供其读完大学。如果不是因为大摆庆贺宴席被媒体曝光,国家的扶贫助学金就这样被“济富”了。这件怪事发生在海南省昌江县一个姓钟的家里。为了庆贺家族史上头次出了个大学生,钟小红家在当地大摆规格上万元的“升学宴”。此事被曝光后各界哗然,很快,小红的申请指标被取消。据了解,类似这样的"助学金被劫贫济富"的情况在全国其他省份也时有发生,在校园里已不是奇闻。(9月21日新华网)
一个家道殷实的女孩子,却在学校里申请“特困家庭救助”,如果不是家人大摆“升学宴”,抖落出事情的真相,许多人还会继续蒙在鼓里。出现这样的“劫贫济富”现象,不仅是钟小红及其家人的羞辱,同时它也是整个社会的羞辱。这种“劫贫济富”是对社会良知的亵渎。透过这样一个个案,人们应该更多地从制度层面上反思我们的救助机制。
最近几年,随着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一些特困户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恩泽,特别是一些家庭困难的大学生,通过申请“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形式,获得了应有的物质帮助。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当下有些地方的“救助”已改变了它的初衷,真正困难的得不到救助,而那些家庭条件好本不应该得到救助的却能通过“关系”得到救助。“劫富济贫”被演变成了“劫贫济富”,面对这样的社会困象,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进行甄别,不能让“劫贫济富”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如此,不仅会使真正得到救助的人得不到救助,同时还会导致人们动摇对社会诚信及社会公正的信心。
就一个学生而言,之所以申请“救助”,那说明这个学生的家庭已是十分困难。国家设立困难救助的初衷意在给那些困难家庭施以道义上的支持,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一个继续完成学业的机会,这充分彰显了党和政府一种善治意识,而今当“救助”改变了它的原色,成为一些人攫取手段的时候,这就很值得人们思考。媒体前不久披露一则消息,看后无不让人心痛。某高校内有一名申请救助的大学生,他的救助款并没有“悉数到手”,而是被同学们截留进行了挥霍,痛痛快快地到酒店“撮”了一顿,那位得不到救助的同学只好开水就馒头渡日,这样的“劫贫济富”同样是一种社会的耻辱。
“劫贫济富”式的救助令谁蒙羞?除了当事人会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道德的拷问外,还会令我们的某些政府部门蒙羞,甚至令整个社会蒙羞。救助款是解决那些特困家庭的“救命款”,怎能良莠不分呢?一方面,急切得到救助的家庭却得不到社会的救助,他们犹如饥饿的婴儿“嗷嗷待哺”,另一方面,殷实富足的家庭却是“富上加富”,出现这样的“尴尬一幕”,这难道不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失职吗?
“救助”应有它的内涵与特指,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得到救助的,钟小红一家可以摆上万元的“升学宴”,并且堂而皇之地申请2万元的“资助”,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家庭,此时此刻该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如此愚弄贫困家庭,他们还会对我们的党和政府充满信任吗?
我们要构建诚信社会,就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即便在社会救助上也要注意这一点,不能让失色的救助成为动摇社会信任的神经,任何不实的救助都是对社会良知的亵渎。“劫贫济富”式的救助当休矣!
(作者:李红军)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救助”,共找到3,816,439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