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文化和文艺书画活动是青岩地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风格。传统文化主要有唱书、文琴戏、川剧、京剧、花灯、装春、捉旱魃、放焰火、舞龙灯等,青岩的舞龙队远近闻名。青岩的诗词书画从清代起就已有相当的名气。然而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传统文化与诗词书画多成了历史。
刘敬民、饶东昌、杨兴和、刘国平、李炯都是土生土长的青岩人,年龄从57岁到85岁不等,退休前在青岩或贵阳工作。这帮人聚在一起,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弘扬青岩的传统文化,重整青岩在岁月里逐渐淡薄了的文化氛围,并试图为我们这个时代积存一些新的东西,把它留给下一代。这个想法乍听上去也许有些可笑,但细想起来却有着几分道理,因为青岩人是不得不直面传统文化的一群人,无论你愿不愿意,喜不喜欢,古老的文化传统都会楔入现实中来,并深深地融入到青岩人的潜意识中去。
当过青岩镇党委书记的刘敬民今年68岁,退休后受聘担任青岩镇社区的党支部书记。他认为凝固在历史中的传统文化只能说明青岩拥有一个辉煌的过去,而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使青岩拥有一个灿烂的未来。归结他对青岩的想法就是要让外来人对青岩“有想头、吃头、看头、玩头、买头、念头”,于是由他牵头,在他身边逐渐聚集起了一批同道,一同来做这件事情。杨和兴、刘国平也从贵阳退休后回到青岩,赞襄其事。来掬献其诚的还有16代在青岩居住、85岁的李炯,他有一肚子祖辈传下和亲身经历的故事,被当地人称之为活着的历史。退休前曾在贵州大学艺术学院任教的饶东昌是最热心的人士之一,他腾出了自己的家无偿作为他们的活动场所,他说他的后半辈子要做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发展古镇文化,让青岩文化源于民间、热于民间、乐于民间。2003年以来,以这几个人为代表的“生于斯长于斯决心献身于斯”的一批青岩人,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相继办起了“青岩诗词学会”、“青岩民俗和民间文化研究会”、“青岩菊林书院”、“青岩太极拳协会”等一些民间文化组织,并自费出版了《青岩诗话》等一批刊物。
“会友一堂满载春,期期诗话颂歌鸣。”青岩诗词学会目前已有会员60多人,其中不仅有退休回乡的青岩人,最感人的还是四乡八里有一些终身务农的农民也参加了进来,也用他们握惯了锄头把的手写起了诗。《青岩诗话》已经出了18期,登载会员们写的诗有400多首,菊林书院的会员们还把这些赞美家乡绚丽风光、古老风情,讴歌历史、憧憬明天等等的诗歌写成条幅绘成画卷。淳朴的乡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诗言志,歌咏言”,不论他们写的诗水平如何,成就高低,但道出了他们的心中所感。
居住在镇中南街的刘国平退休前在贵钢子校当语文教师,其祖父在当地扎花是一绝,刘没有学到这一绝活但也在外学会了两门绝技,国际舞和太极拳。2004年退休回乡后,他就开始琢磨如何把学会的东西献给桑梓。太极拳是很受人们欢迎的国粹,于是他就组织了一个太极拳协会,有会员80多人。旭日东升,青岩文化广场就是他们练拳的场所,练拳的人着装整齐,大袖翩翩,为古老的青岩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到周末的双休日,游客涌来,场面热闹,这些太极拳协会的会员就会义务充当纠察队员,使摸包的扒手闻风远遁,鸡鸣狗盗不敢公然放肆。“决不能让这些家伙给我们的古镇抹黑。”刘国平说。
这并不是说,有了这几个人和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青岩古老的文体传统就得到了继承和弘扬。这几个人只是落在这片土地上的种子,他们起到的只是从多年的沉寂中重新标识出文化的作用,青岩的传统文化要得到真正的继承和弘扬还必须有待更多的人参与。当地的党委政府也日渐意识到文化在青岩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准备全力打造青岩的文化品牌。
因为鲜活的文化才是青岩古镇魅力的灵魂所在。
(青岩近日从全国参评的近两百个古镇中杀出,入围央视“2005全国魅力名镇”第三轮评选,将同其余入围的二十五个古镇进行最后一轮角逐,以决定桂冠谁属。一时间,生活在这个宁静古镇的人们在默祷家乡获此荣耀。)
作者:张筑 李朵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