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州情概况
昌吉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成立于1954年(去年8月18日度过50年大庆),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州域总面积9.39万平方公里,有回、汉、维吾尔、哈萨克等40个民族,总人口165.34万,少数民族39.69万,占2l%,其中回族17.5万,占10.85%。行政区下辖5县3市。在新疆而言,昌吉州具有四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区位优势突出,是东联西出的黄金通道。昌吉州从东西北三面环抱首府乌鲁木齐市,州府昌吉市距乌鲁木齐市中心35公里、距国际机场18公里;第二座亚欧大陆桥、312国道、216国道、吐乌大高等级公路、乌奎高速公路和亚欧光缆都穿州而过;建有乌拉斯台国家一类口岸和亚中商城国家二类通商口岸,是东联内地,西出中亚、欧洲的桥头堡和黄金通道。
自然资源丰富,是一块极具开发潜力的沃土。昌吉州土地广袤、资源富集,有冰川1319条、河流57条、森林575万亩、草场9981万亩。有可耕地1057万亩,常年播种450万亩,盛产棉花、小麦、大麦、水稻、糖料、油料和酿酒葡萄、制酱番茄、菌草等50多种高效优质农作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生产基地。棉花色白绒长属国家免检产品;番茄固形物含量全国最高;大麦品质可与“澳麦”媲美;酿酒葡萄品质与法国波尔多地区相当。矿产资源多达50余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可观,探明储量分别为250亿吨、1.5亿吨和300亿立方米,我国第一个200万吨级整装沙漠油田就位于我州境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驰名中外的国家首批4A级风景名胜——天山天池,有盛唐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北庭都护府遗址,有堪称世界之最的国家级地质公园硅化木园(已获世界吉尼斯记录)和恐龙化石沟,有世界唯一的普氏野马繁育中心,有全国最大最响的鸣沙山等。
综合实力较强,是新疆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昌吉州作为新疆率先发展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区域,经济连续四年实现2位数增长,综合实力在全疆名列前茅,所辖8县市中有5个县市农村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疆十强。依托资源优势,工业上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加工、煤化工、机电、建材、农牧产品加工等十大重点支柱产业和以食品、机电、轻纺、建材、能源、化工为主覆盖上百个行业的工业体系,已有62家资产超亿元的企业集团。培育了新疆特变电工等两家上市公司、两个中国名牌产品、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和8个中国免检产品,其中特变电工已成为中国产能第一、世界第三的变压器制造企业。农业上形成了棉花、粮食、乳品、肉品、加工番茄、酿酒葡萄、制种等12个优势主导产业带,培育了166家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6家,区级32家。对外开放步伐加快,24家上市公司云集昌吉,日本积水化学公司、美国杜邦、新加坡丰益公司等一批世界500强及江苏维维、张家港澳洋科技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看好昌吉州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纷纷落户发展。
公民整体素质较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人文环境宽松和谐。昌吉州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稳定。州域内有4所高校,有北大附中、光华等一批私立名校,职业教育走出国门,与澳大利亚、丹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联合办学,公民受教育程度高,文明开放诚信氛围浓厚。与国内外20多家著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与中国科学院联手成功打造了“科洽会”这一品牌;有新疆地方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3个区级技术研发中心和3个博士后工作站,科技成果转换和承载大项目的能力较强。
二、昌吉州五十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五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昌吉州历届党委、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04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9亿元,同比增长14%,是50年前的85倍,人均GDP达到12910元;地方财政收入10.9亿元,是50年前的254倍。经济总量、增速和财政收入等均位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6亿元,是50年前的14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69.7%,较成立之初提高了47个百分点。以畜牧业为主导的农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4.1%,农牧民新增收入的一半来自畜牧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传统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教育、文体等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城乡面貌明显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先后有三个县撤县建市,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54年的不足10平方公里扩展到近100平方公里,增长11倍,城市化水平突破40%。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实现了村村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小城镇,及新型居民点建设形成规模,涌现了以昌吉市南吾工二村为典型的一大批小康示范村。人民生活水平节节登高,200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12元,在全疆各地州及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名列第一,是50年前的60倍。职工平均货币工资13357元,是50年前的22倍。人均储蓄7835元,较“九五”初增长了168.3%。城乡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2.3平方米,农村人均25.8平方米,分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倍和2倍。消费结构发生可喜变化,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90部,移动电话77部,家用电脑13台,轿车消费成为“新宠”,进入寻常百姓家。全州人均享受住房、医疗、高等教育、通信、交通等服务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税费改革全面实施,取消了除烟叶特产税以外的全部农牧业税。1001户公有制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进入到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彰显活力,产值、从业人员和纳税额分别占总数的40%、60%和64.5%。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100%和96%。对外开放有了新局面,先后同25个省区市和100多个地州建立协作关系,连续两年引进到位资金超过50亿元。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较为频繁的经贸合作关系,一大批优势企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跨出国门、进军中亚、南亚和欧美市场,2004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3.12亿美元,其中出口2.06亿美元。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共进。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实施“科教兴昌”战略,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全州科研推广机构由1954年的1个增加到目前的333个,科技人员增加到44196名。7个县市进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行列,昌吉市被授予“全国首批科技示范市”;成功承办两届“科洽会”,使之成为与“乌洽会”同等规模的科技经贸盛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有各级各类学校613所,在校生27万人,构建了学前教育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同步推进,政府办学与民办教育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城乡医疗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名、床位4张;防病治病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由建州前的34岁上升到75.65岁,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17.7‰下降到7‰,计划生育率达到99.9%。文学艺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创作出了一批在全疆全国获奖、鼓舞人心的精品佳作,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4个县市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建设、体育工作先进县市。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迅猛,覆盖面分别达到98.2%和96.4%。全州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已占到州域总面积的43.7%,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巩固发展。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保证,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得到充分尊重,平等、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现有少数民族干部1.16万人,是50年前的37倍,占干部总数的30%;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8473人,占总数的30%。深入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兴边富民工程”、牧民定居工程等,85.6%以上的牧民实现了定居半定居。
昌吉州成立五十年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昌吉视察,给全州各族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三、今后一个时期昌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性思路
本世纪头20年,是昌吉卅加快发展、乘势而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做出率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战略决策,并明确要求昌吉州要率先启动、优先发展,担当起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排头兵。去年12月,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强联合、加快发展”的原则,创造性地作出了在不涉及行政区划调整的前提下,实现乌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又给昌吉州大发展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今后一个时期,昌吉州将紧紧抓住乌昌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机遇,按照“全党抓经济,突出抓工业,重点抓招商;继续抓好农业产业化;提升三产、发展旅游;加强党的领导,打造平安昌吉,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思路,力争到2020年,GDP达到1200亿元,较2000年翻3.34番,在全疆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的宏伟目标。
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是:紧紧抓住乌昌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机遇,强力推进规划、市场、财政“三统一”,把乌昌地区建成全疆最强的制造业基地,全疆最重要的出口加工和外贸基地,全疆最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全疆最重要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全疆最大的城市集群和最重要的人居生态区,充分发挥乌昌地区在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龙头作用,辐射和带动全疆经济社会发展。
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石油和天然气加工、煤化工、电力能源、农牧产品加工、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新材料开发、轻纺和高新技术等十大重点支柱产业,把昌吉州建成新疆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重化工基地、机电制造基地、建材陶瓷基地、电力能源基地、轻纺基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产业基地。力争“十一五”末,培育2家百亿企业集团、6家50亿元企业和100家亿元企业,培育5—8个中国名牌产品,把特变电工打造成全球产能最大的变压器制造企业。以棉花、粮食、乳品、肉品、加工番茄、酿酒葡萄、制种等十二个优势农业产业带为依托,大力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村经济,把昌吉州打造成新疆乳品的龙头、肉品加工的龙头、番茄加工的龙头、优质面粉加工的龙头、菌草业的龙头、制种业的龙头、绿色食品的龙头和新疆最大的棉纺城。到“十一五”末,力争5家龙头企业进入国内行业10强,10个农产品获国家级名牌产品称号,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20个百分点。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80一100亿元。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昌吉州建成内地大企业、大集团进军中亚、欧洲市场的桥头堡和外贸出口加工工业区。
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天池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尽快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跨越,力争到2010年,把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深入实施“科教兴昌”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昌吉州打造成新疆的民办教育基地、职业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力争“十一五”期间再建成3—5个国家级、10—15个区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努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把昌吉州建成全疆乃至西部重要的科技成果孵化器和科技创新示范区。
昌吉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通人和,是祖国西北边陲的昌盛吉祥之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块充满商机、蓄势待发的宝地,是一片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热土,是一个欣欣向荣、和谐安宁的乐园,昌吉州各族人民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欢迎各界朋友来昌吉创业、发展。(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