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9月25日电(记者刘兵、曹志恒)提起卫国戍边,人们会说这自古以来是军队分内的职责,然而对于世代居住在祖国西北边陲帕米尔高原的柯尔克孜族牧民们来说,站岗放哨就如同放牧一样,数百年来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位于新疆西南部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等国接壤处。这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群山绵延,高峰林立。每年有9个月大雪封山,冬天气温在零下40多摄氏度,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但由于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据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各县志记载,从19世纪中叶开始,清政府就在克州边境驻军守边,先后设卡29处。以“山父水母”自誉的柯尔克孜族牧民从那时起就协助边关将士卫国戍边,甘守贫困、不畏艰难,为边关安宁抛洒热血。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际风云的起伏变化,帕米尔地区始终处于我国反分裂和国际反恐斗争的前沿阵地。克州素有中国西部边陲第一州之称,有1170公里的边境线,大小通山口256处,边防任务相当繁重。为了守好这些山口,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上千名优秀柯尔克孜族青年争先向政府请缨守山,300多人从此当上了守山员。由于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路、没有电,他们就一边过着半原始的放牧生活,烧牛粪、住地窝子,一边站岗放哨。50多年来,柯尔克孜族牧民们始终坚守在帕米尔高原漫长的边境线上,一座毡房就是一个流动的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
为了祖国的边防事业,克州的广大牧民与驻边部队同呼吸、共命运,对解放军战士们关怀备至。每逢大雪封山,部队生活有困难,柯尔克孜族牧民就是自己不吃,宁愿让自己的牲畜挨饿,也要把最好的食物和草料送到部队;部队官兵巡逻路过任何一家牧民,主人都会像迎接亲人一样招待他们,让官兵们睡最新的被褥,而自己却睡地铺;很多牧民家境清贫,自己从来舍不得杀一只羊,但只要发现解放军战士的脚冻伤了,他们却毫不犹豫地杀羊,用热羊血给战士洗脚,用热羊皮为战士裹脚。在库鲁木都山口有一位年过七旬的守山老人莫依丁,他在40多年的守山戍边中曾经6次救起冻伤、摔伤的解放军官兵达20多人。
正是这种携手并肩、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军民关系,如今在帕米尔高原的千里边防线上形成了一个解放军守卫边境线,武警守卫边境片区,广大群众协助守卫整个边境的完整的防卫系统,筑就了一道坚固的铜墙铁壁,保证了国家安全稳定,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