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为发达国家说话”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中国的进言,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思路对待,谨防吃下“毒馒头”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9月16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北京首次发布《中国经济调研报告》。该报告说,中国将在今后5年内超过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而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这份调查报告还指出,高速前进的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四大挑战:为非公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牢固的框架;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改革金融制度;通过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地区差距。
此次OECD报告为中国勾画的美好前景仿佛一个看起来又大又香的“饼”,但我们对报告内容需辩证看待,OECD给中国所指之路并不一定是中国未来必然发展之路,中国的发展也不能靠OECD的“画饼充饥”。
OECD认为,中国下个十年之初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然而,一个国家的出口规模及其增长率并非是这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直接标志。由于目前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外贸依存度的增高只表现为数量型的增长,对内地产业结构升级、国民福利的贡献相对有限。中国有必要改变自己的发展战略,从传统的“重商主义”向“借贷主义”转变,改变盲目追求顺差的观念,大力构建“效益导向型”出口促进体系。OECD报告中的“世界最大出口国”并非我们的努力目标,这个目标甚至对中国可能有害而无利。
OECD赞扬了中国7月份的人民币升值,但认为汇率需更有弹性,让市场力量更大程度地调整银行利率。飓风灾害发生后,布什政府正在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向北京展开新一轮攻势,短暂平息的经济争端再度燃起。美国财长斯诺几个月前就已承诺,除非中国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否则很可能在秋季的报告中将中国列入为获取国际贸易优势而人为操纵货币的国家名单。事实上,美中双边贸易只占美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25%,对美国外贸只产生2.5个百分点的影响,不可能解决美国经常项目巨大逆差的问题。人民币汇率改革要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三大原则,并且要和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保持一致,最终目的是达到内、外经济平衡。从报告出台的背景和中国实际情况考虑,“让市场力量更大程度地调整银行利率”恐怕是个暗含发达国家利益考虑的“馊主意”。
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经合组织成员主要是发达国家,中国不是经合组织成员,但经常作为观察员列席该组织的会议,这份报告也是经合组织首次为非成员国出具报告。了解的OECD的背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报告中为什么会有一些含发达国家利益考虑的内容。
当然,OECD在这篇报告中还提出了支持非公经济、减小城乡差距、深化土地以及财政改革等问题,应该说报告的绝大部分内容这些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辩证吸收。尤其是贯穿整个报告的主题:中国需要制定新的法律和严格执行现有法律,以改善商业环境,进一步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未来中国在“廉价”优势逐渐减弱情况下对资金吸引力也将开始减弱,OECD报告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国际经济组织对中国的对中国的评价逐渐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批评”型过渡到近些年来的“吹捧+意见”型。对于这些外来的意见,中国的舆论和学界已经度过了简单将他们归为“唱衰”或者“捧杀”的阶段,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以成熟的大国心态对待这些意见和预测,不以其惊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