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分析影响中俄能源合作宏观环境的多种因素及业已形成的合作基础,有理由相信,今后几年两国能源合作将进入收获期。
俄政局进入相对稳定期
普京执政6年政绩显著,开始了俄罗斯“由乱到治”的过渡。俄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基本实现了政治持续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国际地位亦有所恢复与提升。执政党强大、反对派势弱的政治力量格局有利于总统政策的推行。垂直权力体系的加强有利于政令畅通。国家职能的强化已使反总统的寡头与媒体难以为所欲为。普京总统的个人形象与治国理念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社会支持率居高不下。普京“强势总统”的地位已经确立。
普京政府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俄策动“颜色革命”的图谋已有警觉,开始采取有力防范措施。部分群众对社会保障改革的不满并不是对普京政权的全面否定,更不意味着对民主反对派的支持。民主派难以组织起大规模群体抗议,西方亦未必有意志在俄强行推动“革命”。
俄大政方针基本成型
普京“强国富民”的治国理念符合俄国情,得到社会广泛支持。俄素有大国主义传统,“全面复兴俄罗斯”成为全民的呼声。
普京“可控民主”政治发展战略(在民主框架内实行集权,在保持三权分立、多党政治的同时加强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符合俄的国情及社会转型的要求。立国之初的全盘西化给俄以沉痛教训,俄历史文化传统、多民族大国的复杂性决定了俄走不通全盘西化的道路,而“可控民主”有利于政治稳定与社会平稳转型。
普京“可控市场经济”(在加强对战略资源与垄断行业国家控制的同时放开企业自由竞争,政府努力保证社会公正)发展战略有利于俄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适应俄经济转轨的需要。
普京的外交战略(独立自主、东西方相对平衡的多极化外交战略)符合俄的国家利益。俄是大国,只有独立自主才能树立大国形象、维护国家利益。企图“融入欧洲”不利于俄大国地位的确立、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的统一,欧洲也不可能接收俄罗斯的“加入”。俄只能把自己定位为欧亚大国,做欧亚桥梁,兼收欧亚之利。俄的国土、人口、资源、文化使其有条件成为世界大国,成为未来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因此,俄现行外交战略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质。
俄罗斯的适当强大,有利于中国国际战略的运筹及安全和发展环境的改善:普京的政治发展战略缩小了中俄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普京的“可控市场经济”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同小异,可减少发展模式方面的竞争;普京实行多极化外交战略有利于两国国际战略协作的深化。因此可以认为,普京的治国理念、政治战略、发展战略、外交战略总体上有利于中俄关系的持续稳定与发展,有利于两国能源合作的深化。
中俄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俄发展对华合作符合其国家利益,两国关系深化的趋势不会逆转。俄的发展任务要求确保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俄必须与邻国和睦相处。俄的安全压力巨大,要求以中国作为地缘政治依托。俄与中国在国际与地区重大问题上利益相近、主张相似,有条件、有必要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发展东部是俄的战略性任务,而要发展东部有必要借助中国、搭乘中国经济快车。西方压力增大导致俄对西方幻想破灭,而中国坚持不懈地实行对俄友好合作方针,是俄发展对华合作热情高涨的重要原因。两国关系已具备比较坚实的基础,加强合作的势头良好。
两国关系已进入务实合作阶段,能源合作地位突显。中俄关系经过十余年的平稳发展已进入历史最好时期,迫切要求以务实合作充实两国关系,特别是以经济合作夯实两国关系的物质基础。在两国多层次经济合作中,大项目合作占据重要位置。在俄制造业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能源合作的地位突显。加之今后若干年俄经济仍将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扩大能源出口将是其难以回避的选择。加强对华能源合作还有利于俄发展东部经济。
对华能源合作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俄稳定的能源大市场;中俄比邻而居,开展能源合作具有地缘便利,不仅可减少安全风险,而且可降低物流成本;中国奉行积极的对俄战略协作方针,扩大对华能源合作不存在政治障碍。
10年耕耘已培育起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和企业为发展对俄能源合作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随着两国关系的深化及企业间联系的加强,重大能源合作项目已经渐趋成熟。普京最近在会见西方记者时已经表示,俄远东原油管道泰纳线将先通向中国,之后再到达俄太平洋沿岸。今后10-15年特别是今后3-5年,将是对俄能源合作的重要机遇期和收获期。
(作者是中国驻俄罗斯前陆海空军少将武官、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中国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
《环球时报》 (2005年09月23日 第十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