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日本回上海的班机上,巧遇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蒋宏教授和他的几位同事。一问,也是刚从爱知世博会取经归来。蒋宏和他的同事们曾多次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方案设计招标活动,从爱知看上海,感想颇多。
融主题于细部
蒋宏认为,爱知世博会对“自然的睿智”主题的阐释相当成功,可以从园区选址、会馆建设和会展内容整个过程中感受到。
爱知世博长久手主会场原来是个依山而建的青少年公园。在扩充改建世博园区的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丘陵地形地貌,尽可能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串联六大全球共同展区的主要人行系统“全球环路”随山势起伏。道路骨架采用钢结构,路面和栏杆采用复合再生木材等3R(可降解、再利用、再循环)建材,所有的木板都不刷漆,木板之间用螺丝而不是钉子连接,为的是便于在会后拆除和再次利用。
日本国家馆建筑更是这种理念的集中体现。展馆整个轮廓是一个竹子做成的“生命之茧”,外墙面覆以垂直绿化,配合循环冷水系统进行降温,将环保的意识和技术融入了每一个细节。
令蒋宏称道的是,爱知世博对主题的演绎并没有停留在“利用自然,回归自然”的层面上,而是引向了“创造未来”。丰田馆推出一种未来概念交通工具。针对5人轿车使用效率低下的现状,提出了单人乘坐的理念,减少了汽车对空间和能源的占用。
他认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要取得成功,如何破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至关重要。应当看到,城市在为人们提供现代便捷生活的同时,付出了自然环境破坏的高昂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的睿智”仍将是上海世博要延续的一个内容。
学会“讲故事”
在爱知世博会,判断某个展馆是否精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展馆前等候队伍的长短。蒋宏则用一句话概括那些成功展馆的经验,那就是“会讲故事”。
“会讲故事”首先是指展览要有情节。对世博会这样具有大流量人群的展会来说,仅仅用静态的手段来展现单件展品,是很难吸引眼球的。试想,如果用“橱窗+文字”的方式来展示一块高性能芯片,大量后排的观众根本无法看清,那么,性能再好的展品也只不过是一块铁片。如果把这块芯片制成机器人,并且通过机器人乐队的方式与观众互动,那么观众就能在美妙的音乐中直观地感受到科技进步的影响。
“会讲故事”还体现在声、光、电、控等高科技展示手段的综合应用上。蒋宏说,要调动观众的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的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嗅觉都调动起来。日本馆的360度球幕电影、德国馆的过山车探索之旅都通过这种手段达到与观众的良性互动。科技与艺术结合、科技与生活结合、科技与娱乐结合,将是未来展会的必由之路。
差距在软件
谈起爱知世博会最值得上海借鉴的地方,蒋宏认为还是在“软环境”上。具体说来,就是高效的组织体系和观众的文明有序。
有一个现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是在世博会这样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集中的地方,几乎看不到警察。尽管如此,观众从下车伊始,就能感受到细致的服务。这种服务既体现在志愿者的有问必答,也融合在诸如厕所中放手提包的专用搁板、适合不同身高人群的饮水机等人性化设计里。
他还特别提到爱知世博园区里明了易懂的指示引导系统。就在回国的第二天,他去上海科技馆开会,因为没有明确的指示牌,花了整整20分钟逛了几圈,才找到“3号门”。
蒋宏说,以中国人的聪明,5年后赶上爱知世博的科技手段也许并不是难事。不过,要让每个观众自觉做到文明礼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场内的垃圾箱分了十多种。
本报记者 汪晓东摄
《华东新闻》 (2005年09月28日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