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9月18日进行的德国大选是一场竞争特别激烈、引起全欧洲关注的选举。总体而言,是一场混战。混战导致的局面是混乱。左右阵营的两大主力政党——社会民主党和基督教民主同盟得票率仅为34,3%和35,2%,都达不到与另外一个政党结盟而执政的水平,德国政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僵局。
选举结果一公布,各政党立即展开了旨在组织政府的磋商活动。各怀鬼胎,各施诡计,纵横捭阖,以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眼下还难以预料最终出现什么样的组合,但是,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新政府将是一个内部互相牵制的无效率政府,一时还看不到一个迅速恢复活力的德国。以下是对此次大选的几点浅显的看法:
1)默克尔和施罗德两败俱伤。虽然基民盟主席默克尔夫人得票数超过了社民党领袖施罗德,但真正的输家是默克尔。施罗德已经执政7年,人心思变,即使被击败,亦属正常。大选前,舆论判断,基民盟可望得到绝对多数的选票,从而取代社民党。实际情况却是,基民盟的竞选一路走低,而社民党的最后冲刺却劲头颇足,几乎与对手打成平局。可以说,默克尔虽胜犹败,施罗德虽败犹荣。用欧洲人的形象说法,一个是“恼恨的胜利者”,一个是“微笑的失败者”。现在,胜利者和失败者都高声宣称要做下届政府的总理。根据传统,理应由默克尔牵头,但是,社民党已明确表示,他们的入阁条件就是维持施罗德的总理职务。诸如此类的讨价还价必定是层出不穷而又激烈。
2)默克尔的失宜。选前,默克尔有德国铁娘子之称。选后,这个美名只剩一半了。她根本无法与英国的撒切尔夫人相比。亮相高,收场低,原因何在?据德国媒体分析,第一,党内外终有门户之见。她到底是从东德窜出来的“外来人”。功底也薄弱。她是科尔一手栽培起来的,科尔曾亲切地叫她“丫头”,可是,基民盟出现“小金库”丑闻后,默克尔立即逃之夭夭,与科尔划清界限。不要说以大局为重、妥善处理问题的度量与能力了,即使论人品,亦难让人点头。第二,冷漠,缺少亲和力,更缺少领袖的魅力。第三,最关键的原因是,她的参选符合了群众“思变”的愿望,但其具有明显新自由主义色彩的纲领令中产阶级和底层群众却步。她在竞选中用人不当,亮出了极端自由派基尔希霍夫作为其影子内阁的财长。基主张大改税收政策,许多选民为之担心。施罗德借机宣扬,若默克尔上台,大众的利益必然受损,从而争取到众多的举棋不定的选民。
3)施罗德的政绩。施在位七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都从事了一系列改革。应该说是有成绩的。政治外交方面,他突破了派军队出国的禁区——1999年参加了科索沃战争,2001年参加了阿富汗的维和行动。两次行动皆未引起国际上的负面反应。环保方面,2001年与各方达成妥协,决定放弃核电,德国最后一个核电站将于2020年退役。在经济社会领域,他采取数项关于移民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从2005起实施根据国内劳动力的需要而确定接受移民的定额。还确定了政府对于移民工作性质的否定权,即不准移民就业于战略企业(即国防企业)。改革中最涉及大众利益的是限制某些医疗费用的报销或报销额度。改革措施还降低了对于长期失业者的补贴。失业补贴的期限改为一年,55岁以上的人一年半,逾期者转至社会救济部门。在这次大选前,德国的失业率略有下降,这一情况给社民党帮了一点小忙。
4)德国选民的现实主义。大选表明,进行改革、激活经济的必要性已经取得了全民共识。现在的关键是群众对于改革的心理及物质承受能力。或者说,当政者要考虑如何找到改革的合理速度和力度。施罗德所推行的改革是积极而又稳妥的。从外部世界观察,也许可以说,力度还不够。像德国这样的国家,经济增长趑趄不前,现在的增长率接近于零,失业大军高达470万,削减失业人数难上加难,而社会福利又维持在高水平上,长此以往,等于坐吃山空了,不改没有出路。施罗德提出的名为“2010年议程”的总体改革计划是做了许多舆论准备、与各方商议再三后才开始执行的。然而还是遭到了不满与抵制。在这次大选中,施罗德开始步履维艰,后期局面改善,这说明,他的改革思路与实际措施,是既被排斥的,又被认可的。这恰恰表明了群众的矛盾心理。选民们对于基民盟拟定的激进的税收改革方案,颇为惧怕,这说明改革以渐进为宜,不可下猛药。群众对于改革,抱的是现实态度。据民意调查,73%的德国人认为应继续改革,在改革不间断的情况下,德国尚需5-10年的时间方能走上正轨。
5)政治力量分化的加剧。票源的分散是政治势力分化的结果。这一次,左翼党异军突起,使社民党失票不少。左翼党是由社民党的“失望分子”和前民德的统一社会党党员联合组成的。他们反对社民党的改革,更反对基民盟的政治与经济取向,一举赢得了8.7%的选票,闯入了德国议会。该党今年7月份刚刚成立,在选举中取得如此的成绩,可谓一鸣惊人。小党的成功削弱了左右两大政党的绝对优势,改变了政治画面的构成,增加了政治运作的复杂性。比利时一家报纸指出,德国的政治局面有点“比利时化”了。比利时虽小如弹丸,但小党林立,纷争不断。有论家指出,政党分化现象并非德国独有,这话是对的。在法国,左派和右派也都在分裂。
6)反映了欧盟的困境。德国选举的乱局再一次反映了欧盟的困局。继法国和荷兰否决了欧盟宪法之后,又出现了德国的混乱局面,实在无法令人感到鼓舞。欧盟正处在一个选择方向的关口。东扩使肢体臃肿,西欧发达国家和欠发达的新成员国发展水平存在着相当的差别,协调不易。欧盟在经济上渐失活力,长期蹒跚,不见生机。德国是欧盟的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大家都盼望德国能率先复苏,发挥强有力的牵引作用,然而,此次大选未能使大家看到这种前景。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就德国大选的结果评论说,没有一个活力德国,欧洲不可能重新振作。欧洲乏力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具有重视社会公正传统的欧洲所采用的“社会经济”模式赛不过美国的“自由经济”模式。正因为这样,欧洲右派政党的激进分子积极鼓吹“新自由主义”,但是,左派的政党非但拒绝逆来顺受,而且是奋起应战。德国左翼党的崛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欧盟下一步怎么走?大家都不清楚。现在,欧洲没有出现像戴高乐和阿登纳那样的既具远见卓识、又具号召力的领军人物。老调子已经唱完,新歌词尚未写就。在新一代的领导人中,布莱尔独具魅力,但是,布莱尔主张走第三条道路。其实,他的主张并非不偏不倚的,而是更倾向于美国的发展模式。
7)德法关系不会断裂。德国大选前,面对着默克尔大胜的可能性,不少观察家,包括法国的评论员,认为若是默克尔上台,很可能使“德法组合”散架,使德法轴心失灵。德法轴心一直是欧盟发展的核心力量,若是散了架,后果不堪设想。此类观点难免有过虑之嫌。实际上,德法两国的领导人都明白“合则两利,分则俱伤”的道理,当它们其中之一在变成欧洲唯一的“超级大国”之前,它们的分道扬镳是不大可能的。历史已经证明,德法两国的领导人一贯能够超越政治色彩(左派与右派)而密切合作,甚至建立密切的私人关系,共同发挥导引欧洲的作用。现在的问题不是德法组合的断裂问题,而是两国都深陷于不景气之中,它们的推动力大不如前。惨淡经营的两国,面对着布莱尔的活力与影响,更无理由斩断来之不易的特出关
8)对华关系不足堪忧。默克尔参选之时,有评论说,若是她上台,必将调整对外关系:亲美,拉拢欧盟的波兰和某些小国以增加德国的势力,反对土耳其入盟,对华采取严厉的态度,反对解除军售禁令,等等。根据默克尔的言论作出的这一预测并非没有根据,但是,对于西方政客的竞选言论,一要分析,二要观察他(她)上台后的行动。默克尔亲美,那是她在德美关系上的选择,亲美并不一定必然导致反华。她再亲美恐怕也亲不过布莱尔吧?除了军售问题,她还有什么文章可做呢?再说,军售大门的钥匙掌握在华盛顿,而不是在柏林。德国和中国双方的战略利益摆在那里,任何负责的政治家都不可能超越战略利益而根据个人的感情行事。二战之后,从阿登纳到施罗德,在对华关系上,没有一届德国政府做过任何出格的事,绝难想象,在当前的形势下,默克尔会跳到前台、单枪匹马地破坏德中关系。有人甚至担心,默克尔对华的不友好态度,可能与小泉的恶行对我形成夹击之势,显然,这是忧虑过度了。第一,默克尔不可能有这样的意愿,第二,她没有这样的胆量,第三,她也没有这个能力。(杨起)(来源:新华网)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德国”,共找到20,271,396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