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新闻提示: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是上海至成都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苏省2010年前规划建设的五大战略性过江通道之一,是南京市“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工程。其建设对于构筑南京大交通格局,提升南京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江南、江北共同发展,增进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联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南京长江第三大桥位于现南京长江大桥上游约19公里处的大胜关附近,南与南京绕城公路刘村互通相接,北与宁合高速公路张店互通相连,全长约15.6公里,其中跨江大桥长4.744公里,主桥采用主跨648米的双塔双索面钢塔钢箱梁斜拉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据悉,三桥设计最高车速100公里/小时,7座以下私车过桥费为15元。金秋南京,喜事连连。今天中午,世界首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江东去,又一长虹飞渡。“比计划提前22个月通车,但这座桥完成得相当从容!”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新说。“这座桥建设质量高、速度快、安全无事故、成本控制在预算以内、廉政建设监督严,取得这‘五好’不容易!希望所有重点工程建设都要做到这五好。”省委书记李源潮说。“这是一座让人眼前一亮的桥!”交通部部长张春贤说。“这座桥的建设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省长梁保华说。“这座桥在推进南京城乡统筹发展,特别是江南、江北协调发展,以及扩大南京都市圈影响力方面都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市委书记罗志军说。“这座桥是南京市在南京长江二桥之后建设的又一座具有国内最高水平和世界水平的大桥。这座桥所创造出来的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将会对今后的中国桥梁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交通部副部长冯正霖说。“这座桥要成为‘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廉洁工程’!”市长蒋宏坤说。……是什么让专家和领导对这座桥梁赞誉有加?是什么样的团队铸就了这座长江上的又一丰碑?这些日子,记者走近三桥建设者,遍访相关当事人,探寻三桥“从容飞渡”的幕后精彩……
立项篇:5年筹备确保“从容飞渡”
“筹建三桥,意义重大!”有专家认为,从完善国家和省、市干线公路网建设需要考虑,必须筹备建设三桥,因为三桥是上海至成都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桥一通,制约华东公路交通的“瓶颈”就自动打开。“三桥建设对南京而言,同样重要!”副市长戴永宁说,过江交通不畅,严重制约着南京从隔江发展向跨江发展的步伐。对于南京,没有通畅的过江通道,就等于一个人的血液流通不畅。1997年12月5日,市政府向有关方面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建设南京长江三桥符合南京市总体规划,能够进一步带动南京市南部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南京长江三桥,是完善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网建设及满足过江交通的需要。”这份报告分析了建设三桥的有利条件,提出了筹备工作的具体建议。戴永宁说:“尽快建成这座大桥,对于完善南京大交通格局,促进都市圈共同繁荣和长三角一体化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于能否建设三桥,当时的争论很大,以为这是天方夜谭。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及时启动三桥建设。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1998年,南京长江三桥前期工作开始启动,当时尚在参与二桥建设的工程师们一边建设二桥,一边规划三桥。那些日子的紧张忙碌,让这批年轻的桥梁建设者热血沸腾,他们的思潮中涌动着激情:一定要建造一座质量一流、速度一流、有着更多创新的“科技桥”,一定要在桥梁史上再次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01年,交通部以交函规划[2001]336号文《关于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可行性研究审查意见的函》,批复三桥初步设计;同年,国家环保总局批复三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2002年11月5日,原国家计委正式发文批复三桥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三桥工程正式立项。从筹备建设到正式立项,南京三桥在图纸上走过了5年。5年中,三桥的外形越长越“英俊”;5年中,三桥的施工方案越做越成熟。5年的筹备,寄托了南京人对三桥的向往和热爱;5年的筹备,为三桥的“从容飞渡”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南京成立长江三桥建设指挥部,副市长戴永宁担任首任总指挥长,三桥建设序幕由此拉开——2002年12月24日奠基,2003年8月29日正式开工,2004年6月实现承台出水,2005年5月主桥合龙、8月主体完工、9月整体完工,实际建设工期2年零2个月,比核准工期4年提前了22个月通过验收。果然是“从容飞渡”。
科技篇:向科技进步要时间
筹备建设三桥的5年,正是南京经济和城市大发展的关键5年。“时不我待!要让三桥又快又好地建起来,早日为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做贡献。”三桥建设指挥部的全体同志心中激情似火,他们经过科学论证、研究,大胆地提出了2年半工期的三桥建设总体计划。这将是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一个神话,是对建桥速度、质量、管理的一大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三桥建设指挥部提出了“以两大节点为统筹,全力开展科技攻关”的工作方案。三桥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娄学全说,所谓“两大节点”,一是在2004年枯水期实现承台出水,二是在2005年台风来临前完成主桥合龙。这是两大节点,也是两大科技难点。
深水施工,一个枯水期里结束战斗
“一桥飞架南北,关键在桥墩。”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周世忠说,南京三桥的南主墩刚好位于长江深水位,洪水期这里的水深达到50米左右,且水流湍急,地质条件恶劣,30根3米粗的混凝土柱聚合在一起仍然面临被冲走的危险,其施工条件之复杂、施工难度之大,创造了长江上建桥施工的新纪录。不少专家甚至说,三桥南墩的建设难度“让人心惊”!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三桥建设指挥部超前进行了方案征集,集中国内知名专家和重点院校的科研力量进行联合攻关。最终,大家的视线落在一个叫做崔冰的人身上。崔冰,今年39岁,教授级高工,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大桥办副总工程师、南京长江三桥设计项目负责人。他受海洋石油钻探平台的启发,创造性地提出用哑铃形自浮式钢套箱作为钻孔灌注桩施工平台。这样可以大量节约工期,在长江的一个枯水期里就可以完成水下基础施工。2003年3月10日到11日,包括陈新院士在内的国内著名桥梁、港航专家19人,聚集南京东郊宾馆,对崔冰他们的“哑铃形钢套箱”深水基础技术方案进行论证。这是一次让人屏息的“大考”,参与南京三桥深水基础关键技术设计、施工和试验的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航道设计院,武汉港湾设计院,中港三航局等单位,分别就深水基础、施工期河床冲刷防护、钢套箱定位等关键技术问题向与会专家和领导作了详细的汇报,并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说明和解释。与会专家经过深入讨论,认为三桥的这一深水基础施工方案“有创新、有风险、有难度”,综合考虑,最终同意了该方案。2003年8月17日,恰逢长江水位持续下降,指挥部决定钢套箱提前下水。8月29日上午9点,5艘拖轮牵引着钢套箱从距离三桥施工现场15公里外的造船厂出发。钢套箱每节长84米、宽29米、高22.1米,重达3200吨,完成深水基础共需三节。这相当于在长江上运输一个两层楼高的足球场。“运输难度太大了,当时仿佛空气中也充满了紧张。”现场采访的一位记者事后说。三桥项目经理刘晓东当时就站在一艘拖轮上指挥,身上带了5部电话。等8个小时后钢套箱基本到位时,5部电话被打得全没了电。三桥南墩实现钢套箱首节浮运就位,标志着南京三桥建设迈出实质性一步。工人们克服连续高温、阴雨等不利气候因素,仅用20天时间就完成两节钢套箱水上接高。紧接着,工人们又先后在钢套箱内打设30根长60余米的钢护筒,使其得到精确定位。11月20日,钻孔施工正式开始,钻头直捣岩层,最深处达80米深,平均深度在50米左右,相当于在江底往地心打下15层楼高那么深的钻孔。2004年5月6日,最后一根塔桩浇注完成。6月25日承台施工完毕,抢在枯水期内实现出水,三桥深水基础施工难题被全面攻克。南京三桥在长江的一个枯水期里完成基础施工,创造了长江水下基础施工水位最深、工期最少的双项新纪录,不少建桥同行惊叹:“三桥创造了奇迹!”
钢塔施工:为主桥合龙赢得宝贵时间
承台出水,标志着索塔开始安装。只有索塔立起,才能进行桥面斜拉安装。要在2005年台风来临前完成主桥合龙,就必须加快索塔施工进度。崔冰告诉记者,南京三桥索塔高215米,相当于两座金陵饭店的高度。索塔采用钢混塔身设计,下横梁以下部分为混凝土塔身,以上部分为钢塔身,由94块钢节段拼接而成,设计标准高、施工难度大;顶天立地的“人”字形弧线设计在世界上亦无先例,被誉为“中国第一钢塔”。崔冰说,特大型桥梁索塔采用钢结构,可减轻自重、缩短工期,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但国内没有先例,无任何成熟经验可循,施工技术为空白。中国人要自己制造、安装钢塔,这在不少国外桥梁专家看来,几乎不可能。世界上80%的钢塔桥集中在日本,日本专家建设钢塔的经验非常丰富,一名日本专家就曾预言:三桥的这一设想绝对不可能实现!三桥建设指挥部在专家组的指导下,组织科研攻关,进行了多次风洞试验。先后解决了钢塔节段箱形几何尺寸精度控制、焊接变形控制、钢塔柱累计精度管理等难题,高质量完成加工制作。并研制出国内第一本钢塔加工制作标准,一下子提升了国内钢结构生产的技术水平。根据设计,钢塔柱分“节段”制造,单节重量在130—180吨之间,最大安装高度超过200米,这对吊装设备要求极高——不但要“力气”奇大(术语是“起重力矩达3400吨/米以上”),同时还必须满足严格的精确定位和稳定要求。国内没有这样的塔吊,世界上也很罕见。即使有这样的塔吊,还需要根据三桥特殊的结构和所在地的“小气候”,研究塔吊的空气动力稳定性能,杜绝钢塔与塔吊发生同频共振的可能。怎么办?为确保把“中国第一钢塔”建成精品,结合工程实际,三桥建设指挥部在反复比选的基础上,决定专门为三桥“度身订做”一套塔吊。通过国际招标,指挥部将“绣球”抛给法国波坦(potain)公司,订制两台MD3600塔式起重机,“独家”为三桥进行钢塔安装施工。这两台“世界第一”的重型塔吊可是两个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它们身上的零件装了100多船,运输时间持续半年,设备全部铺开占地达3万多平方米。面对这两个“大家伙”,三桥建设指挥部安排专人负责,对各项技术指标认真研究,反复试验、验算,以近乎苛刻的态度对待它的安装和调试。2004年9月底,MD3600塔吊正式投入使用。塔吊臂距长40米,提升高度可达250米,可将200吨重物从20米开外吊起,力大而且抗倾覆能力极强。MD3600塔吊举重若轻、定位精准、性能稳定,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钢塔的吊装任务。三桥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长殷扬认为,MD3600塔吊的运用,标志着中国桥梁施工设备装备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4年的最后一天,三桥索塔封顶,三桥建造弧线形钢塔的梦想成为现实,同时也为在2005年台风来临前完成主桥合龙赢得了充足的时间。三桥钢塔从设计、加工制作到吊装施工均由中国人自行完成,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填补了国内空白,开拓了中国桥梁建设的全新领域,在中国桥梁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国家交通部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盛福说,“中国第一钢塔”在三桥建成,宣告我国桥梁建设长期使用钢混结构桥塔历史的结束,充分展示了我国桥梁建设的超凡水平,标志着我国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
钢箱梁吊装:四天一个“节段”
南京长江三桥全桥共89节钢箱梁,总长1288米。梁长6—15米,最大吊重255吨。施工中,三桥建设指挥部管理前移,在钢箱梁制造、拼装环节就狠抓质量、精度,减少了现场安装误差和时间;改进了拉索吊装、牵引设备,协调了斜拉桥张拉和吊装的配合;针对南京三桥钢塔、加油脂的斜拉索、大跨径非线性影响等因素,加强了斜拉桥的施工控制,环环相扣,创造了钢箱梁“四天一个节段”的安装速度,并抢在台风到来前实现合龙。钢箱梁吊装自2004年12月12日开始,于2005年5月22日正式合龙,优质高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大跨径斜拉桥的安装,为南京三桥今日正式通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京三桥主桥钢桥面总长1288米,摊铺面积达38640平方米。摊铺使用的是美国进口环氧沥青,具有一次固化后再次加热也不会软化的特性,其抗拉强度和延伸率远远优于普通沥青,其铺装层可以满足15年内无大修的要求。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是大跨径钢桥建设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是世界级的工程难题。由于环氧沥青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因此施工中对于时间和温度两个指标的控制非常严格,对施工条件要求也极为苛刻。为了确保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的成功,指挥部从方案设计阶段就极为重视。早在2002年底就与美国林同炎国际咨询公司签订了环氧沥青咨询合同,并先后邀请美国专家来宁召开了三次专题咨询会议。2004年4月委托美国林同炎公司进行设计,东南大学开展试验研究工作。在为期近一年的工作中,三桥建设指挥部进行了大量的室内科研试验,召开了4次设计与试验单位的技术交流会,完成了200米×15米的试验段摊铺,并在2005年1月和6月分别通过了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的技术评审会,得到了国内专家的普遍认可。主桥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于7月24日正式开始,施工中,工人们顶着烈日酷暑、冒着钢桥面上65℃的高温连续施工作业;技术人员20人一组,用放大镜检查桥面情况;美国专家在工程一线全程提供技术咨询。今年气候变化莫测,桥面铺装抵御了连续阴雨、罕见的“麦莎”台风以及高温、酷暑的考验,于8月17日全面结束,所有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被美国专家誉为“世界一流”。交通部副总工程师王玉说,三桥建设坚持技术创新,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通过聘请专家指导、组织国内外科研力量集中攻关,三桥技术难题被逐一破解,三桥建设成绩不错,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三桥科研项目达5大专题、21个课题,三桥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管理篇:向科学管理要时间
“现在有的地方做工程,的确有不按规律办事的,比如献礼工程、拍脑瓜工期,这都是违反科学规律的。而三桥不是,三桥建设指挥部尊重规律,在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基本的东西。三桥不是一个赶工期的工程,她完成得有序、从容。”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新对三桥的评价。陈院士说:“慢不等于好,快不等于不好,快工同样出了细活,三桥就是明证!”从容从何而来?从容不是简单的追加投资,不是硬着头皮赶进度;从容来自科技的进步,来自先进设备的加盟,来自三桥建设指挥部的科学管理,来自高素质的建设队伍,来自三桥建设者的无私奉献。
施工管理:首创“零工序转换时间”
三桥建设依靠高效、严密的施工组织,首创了“零工序转换时间”。所谓“零工序转换时间”,就是在做甲工序的时候开始考虑乙工序,等到做乙工序的时候,一切准备都已经做好,直接进入乙工序的施工。以往工程中的工序转换一般要一到二个月,而三桥建设花在这上面的时间为零,节省了大量的工期。三桥建设指挥部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早在三桥正式动工之前,他们就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根据三桥的建设特点,按照目标管理要求,指挥部确定了开工、大干和决战之年,并依靠专家的力量对重大施工方案进行超前研究和优化,周密安排了各年度、各阶段的工作。为保证各阶段工程质量、进度等目标超前实现,三桥建设指挥部提前拟订招标工作计划,按“早招标、循规范、早定标”的方针,确保后续工程早日开工。工程进展当中,三桥建设指挥部也超前准备工序转换,当主桥施工队伍进场前,材料码头、交通码头和工人驻地等都已经全部建设完毕;引桥、接线施工队伍进场前,施工便道和栈桥也已经搭建完成,保证施工队伍一进场就能施工;在钢塔吊装到钢箱梁吊装的工序转换过程中,塔吊拆除成为制约因素,指挥部根据塔吊拆除的特点,果断决定增加一班拆卸工人,轮班作业,把塔吊拆除时间减少一半,为工程赢得大量时间。2005年9月28日,长江三桥整体项目通过交工验收,配套景观工程、亮化工程和三大系统(监控、通讯、收费系统)也同步完工,创造了国内桥梁项目交工验收的“完美”记录。交工验收专家评审组认为,南京长江三桥建设指挥部科学安排工序,在施工管理中创造了独特的“精细美”范例。专家评审组认为,三桥施工方案设计很细,做工很精,细节处理比较到位,整体效果很美。与主桥同步完工的引桥沿线景观绿化和灯光亮化,尤其令专家组感到满意,他们说,一上连接线,就见两边花红柳绿,顿觉赏心悦目。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里,不少市民也赶到三桥观景。尽管三桥已经具备了通车条件,但由于还没有正式通车,所以当时市民上桥的请求都没有得到允许。三桥下面的江边大堤上,每天都有不少南京和外地牌号的车辆。晚上的三桥更加迷人,256种颜色扮靓“夜三桥”,三桥灯光“春季艳、夏季凉、秋季亮、冬季暖”,“全动态、全变色”,展现了三桥的文化内涵,同时为国庆和十运会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质量管理:不返工就是节约工期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行业的生命线,是工程管理永恒的主题。三桥建设指挥部要求各施工企业,三桥建设必须“精工细作”,螺丝少拧一圈就算“工程事故”,就得无条件返工。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长江第三大桥”,共找到56,051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