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问题已成为美国参众两院和智囊机构关注的焦点。9月28日,全美安全委员会对中国能源安全对美国政策的影响进行讨论。从2005年6月到9月的短短3个月时间里,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针对中国的听证会就多达3次,其密度甚至超过了该委员会对有关伊拉克政策的讨论。
美国的“中国石油恐慌症”
《环球》杂志特约记者/王晋燕
美国政府严厉警告的背后
石油涨到123美元一桶,美国经济开始摇摇欲坠,居民消费下降1/3,85万个就业岗位就此失去。这是2005年6月美国国家能源政策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Energy Policy)针对有可能造成美国石油短缺的情况进行的一次模拟演习中的情景。
演习中设定了这样一个场景,即美国恳求沙特增加石油产量。与真实情况稍有不同的是,在这个模拟场景中沙特人提出了两个条件:即要求华盛顿停止对其实行民主化的压力并停止对沙特参与为基地组织洗钱指控的调查。尽管美国非常需要石油,但还是拒绝了沙特的条件。
在这一模拟场景中,石油价格涨到了82美元一桶。然而使局势更加恶化的是,几星期后恐怖分子袭击了沙特的石油设施。尽管损失有限,但每天石油市场短缺25万桶。油价继续攀升,达到97美元一桶,而汽油价格则跃升为4.05美元一加仑。
不过这还没完,为了实践本拉丹摧毁美国经济的号召,恐怖分子劫持了一艘油轮并驾驶油轮闯入美国主要的石油港口——阿拉斯加南部港口瓦尔迪兹,使其处于一片火海之中。瓦尔迪兹港每天运输100万桶石油,大部分都运往美国西海岸。在这一最糟糕的场景中,油价涨到了123美元一桶,汽油则为4.75美元一加仑。于是,美国进入了地狱般的梦魇。
参加这次模拟演习的,除了美国著名的石油安全顾问和能源专家,还包括美国前政府的高级官员,如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处前任处长里查德哈斯和中央情报局前任局长罗伯特盖茨等。
对于这场石油危机的模拟演习,美国国家能源政策委员会负责人杰森格鲁梅特指出,“尽管演习设定的最后一个场景似乎不太可能发生,但是这次演习关键是要让民众和官员了解到,石油供应上即使看起来最微小的中断,无论是在本土还是国外,都会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和整个国家安全造成灾难性的影响。我认为人们对于我们所面对的这种处境认识不足,如今全球石油市场非常紧密,即使最小的石油中断也将产生非常严重和破坏性的影响。”
对于每年人均消费25桶石油的美国来说,石油或者说汽油价格是拨弄美国人日益脆弱神经上的一个点。如果你现在去采访一位美国议员,问他最近在美国国会山哪个国家出镜率最高,回答不是伊拉克,而是中国。
从2005年6月到9月的短短3个月时间里,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针对中国的听证会就多达3次,其密度甚至高于该委员会对有关伊拉克政策的讨论。如果再加上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以及美国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对中国问题的听证会,次数就更多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能源问题在这几场报告会上都是关注的焦点,而其背后则隐现出美国国内“中国石油威胁论”的阴影。
9月6日,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在华盛顿表示,他不清楚北京的能源交易有多少是由新的中国石油公司还是政府的“战略计划”推动的。不过,北京和被华盛顿认为“麻烦”的国家进行交易,不太可能保障其能源供应。
8月1日,佐立克曾率领代表团来华参加中美首次战略对话,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就许多问题进行了磋商,其中就包括美方非常关心的能源问题。佐立克认为,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中国石油公司现在就像被“释放出来一样,到处锁定石油能源”。佐立克指出,布什政府建议中国在能源问题上采取更广泛的定义,同美国和其他国家合作开发新能源,提高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后佐立克警告说,中国必须在能源问题上做出决定。
美国人眼中中国的石油胃口
2005年6月27日,《华盛顿邮报》曾刊登了一篇名为《中国最近的‘威胁’》的文章,作者塞巴斯蒂安马勒比在开头这样写道:一些人担心来自中国的经济威胁,另一些人则为昂贵的石油而烦恼。如今中国仿佛成为了一个多才多艺的纵火犯,在这些本来相互独立的焦虑之火上又浇了一桶油,使这两把中等火焰燃烧成了一把熊熊的地狱之火。马勒比在这篇文章中所谈到的地狱之火就是前不久中海油欲收购优尼科事件。对于美国人来说,不断飙升的油价恐慌正在被转化为对所谓“中国石油威胁”的恐慌。
2004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曾发表了一份题为“2020年全球之未来”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指出,未来影响全球能源需求的最重要因素将是全球经济增长,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增长将成为拉动能源需求的引擎。
2005年7月26日,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召开了主题为“中国和印度的能源趋势:对美国的影响”听证会,参加这次听证会的有美国国务院负责经济与工商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安东尼韦恩、美国能源部负责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助理部长戴维加曼、全美亚洲研究所主管亚洲能源安全项目的负责人迈克尔赫伯格、于2005年5月刚刚卸任的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前执行助理国务卿施理华以及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印度研究项目主任苏米特冈古力。
主持听证会的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卢格在听证会致辞中阐明了举行这次听证会的目的:“外交事务委员会今天把大家聚在一起共同考察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和印度的能源市场以及能源政策。……这不仅对我们自身能源前景,而且对我们目前与中国和印度的关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的政府必须认真仔细地研究和分析最近中国和印度为获取能源供应所采取的行动,我们必须考虑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对美国的长期战略影响。”
卢格根据自己掌握的统计口径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40%的石油依赖从国外进口,今后中国为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率,在未来15年需要使能源消费增长150%,中国对能源的消费造成了去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长34%。因此为了满足这种能源增长的需要,中国正在重新调整外交和国内政策,这对美国的政策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在随后的听证会上,戴维加曼对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预测。他在随后发布在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上的书面文稿中指出,“2002年和2003年仅两年,全球石油需求日增加450万桶。现在全球石油生产已经接近极限。中国石油需求在2003年和2004年日增加150万桶,而美国则为80万桶。目前对于中国在2005年的石油需求日增加量意见不一,国际能源署预计为40万桶,但能源信息局的预计则为70万桶。……今后20年,中国能源需求总量每年将增长3.5%,天然气为6.9%。”
迈克尔赫伯格则对中国的能源战略进行了讨论。他指出,中国今后首要关注的是中东地区,其次是俄罗斯,第三则是中亚和高加索海域,“到2015年,中国70%的石油都将从中东进口,中国石油进口的其他一些关键份额则来自俄罗斯石油管道和铁路,来自中亚的石油管道,来自非洲。”
他着重分析了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对今后中国外交和军事政策的影响,认为能源将驱使中国成为影响未来中东局势的大国。他说:“毫无疑问,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首要关注的区域都是波斯湾地区。该地区占全世界已证实石油储量的2/3,波斯湾石油占印度石油进口总量的2/3,占中国石油进口则超过1/2。长期看,波斯湾地区石油将最终达到两国石油进口的80%以及天然气进口的50%。”
“这两个国家在发展与波斯湾地区长期能源关系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与该地区的外交、贸易和军事关系。两国现在的主要关注点首先是伊朗,其次是沙特。……目前,近2/3的海湾石油出口到了亚洲,而未来这一趋势将急剧增长。与中国和印度日益增长的外交、贸易和军事联系使那些一直在寻求使自身经济和地缘政治基础不再完全依赖于传统的对美国以及欧洲的市场和外交关系的海湾石油与天然气生产商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所有这些表明,能源将驱使中国和印度成为未来波斯湾和更广阔的中东的主要势力。”
赫伯格认为,“中国领导人现在已经意识到,中国严重依赖石油进口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将持续增长”,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了中国“关注的中心”,中国在全球寻求未来的能源供应也已经成为了“中国政府当前最迫切的需要”。他认为,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非常广泛而且也日益成熟,通过寻求能源安全,中国正在成为波斯湾、中亚和俄罗斯地区的地缘政治势力。
能源将让中美关系走向冲突?
2005年8月的美国《石油新闻》杂志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北美贸易关系正处于所有人记忆的最低谷时候,9月份这种情况将进一步恶化,加拿大将先后招待这个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两位政治家。美国副总统切尼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访问加拿大,此时正值双方对加拿大石油的兴趣,尤其是阿尔伯达省的油砂处于新高峰时。”
加拿大拥有的可与中东媲美的石油储藏地阿尔伯达省一直是美国的兴趣所在。美国副总统切尼原定9月4日访问加拿大,并参观阿尔伯达省。不过由于飓风原因,美国副总统切尼的访问被取消了。然而中加随后签署的战略合作声明却让美国产生了阵阵醋意。
美国东亚与太平洋事务委员会的美国参议员利莎穆尔考斯基曾表示,美国在加拿大现在日益面临中国的竞争,而加拿大是美国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自然资源的竞争已经危及我们的后院”。
美国斯坦福大学地球物理学家阿莫斯努尔也认为,“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将会导致全球冲突。91年的海湾战争,‘911’恐怖袭击以及现在的伊拉克战争这些与正在积聚的美国与中国可能的石油冲突相比都将黯然失色”。阿莫斯努尔的话提出了一些美国人关心的问题,即能源是否在让中美在亚太地区真正地走向冲突?
美中经济与安全委员会在去年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曾明确指出:“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其高速发展的经济,正在对美国造成经济与安全的顾虑。”迈克尔赫伯格在7月26日的听证会上则进一步指出,现在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已经成为了今后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赫伯格认为应该引起美国高度关注的是,中国在全球关键石油和天然气区域日益增长的角色,尤其是在波斯湾地区给美国国家利益和政策带来的影响。他认为,尽管中国与美国在如何保持中东稳定的看法上存在冲突,但是中国还是会继续依靠美国的力量保持该地区的稳定;同时由于美国的强大军事实力,中国还不会对美国在中东的霸主地位形成挑战。
但是,同样是由于中美对如何保持海湾地区长期稳定的看法有分歧,很可能会使美国处理该地区政策变得更为复杂和更具挑战性。“由于中国和印度不断加大寻求伊拉克的石油供应,对于战后伊拉克重建问题,很可能会在如何处理一个不安定和有可能会分裂的伊拉克问题上产生新的分歧。从历史上看,亚洲一直没有对美国的巴以冲突政策给予特别的支持。因此随着今后20年,中、印与中东关系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对于如何保证中东稳定的严重分歧会增长,这对使美国处理该地区的政策更为复杂。”
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前执行助理国务卿施理华也在听证会上表示,中国寻求能源的战略已经给美国政策造成了负面影响。他认为中国通过购买石油等举动继续支持德黑兰政权;而在委内瑞拉,查韦斯一直不遗余力地在西半球传播反美主义,而“中国却给了查韦斯维持他这种努力所迫切需要的东西,这就是减少委内瑞拉石油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美国会对中国采取石油禁运吗?
“如果今天我们就以敌人的姿态来对待中国的话,那我们很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假如我们对于中国决定选择走上与我们对抗之路没有充分准备的话,我们同样会犯下严重错误。”施理华在听证会上这样说。
他认为,中国对进口石油日益增长的依赖以及中国寻求石油供应多元化,积极并购与能源生产和出口有关的海外资产的举动,将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带来诸多问题。施理华特别强调,由于中国为了保障进口石油运输的安全,就需要拥有相应的军事能力去保护海外的资产,发展海外战力投射。
“中国已经认识到即使拥有石油和石油运输管道也并不能完全避免石油风险,除非中国拥有足够的军事能力去保护它在海外的资产,因而中国需要相应的军事应对能力。”他提到,“中国军队一直在积极进行有效地军队现代化。中国军事领导人已经着重强调要建设一支‘蓝水海军’,联合形成战力投射机制。”
因此施理华建议,“假如中国领导人选择另一条道路的话,美国必须阻止和遏制中国朝与美国对抗的关系发展。美国必须对与日渐强大的中国在同一个环境下竞争作好充分的准备。……应对21世纪美国在亚洲面临的挑战——其中包括中国战略方向的不确定性,对于美国来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美国保持武力态势。”
在6月的听证会上,接替施理华担任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执行助理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希尔曾就中国崛起将对美国经济和安全的影响进行了陈述。希尔在反复重申美国国务卿赖斯在今年早些时候在东京的一次讲话中提到对中国崛起的看法的同时,对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提出了疑问,他说,未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将会非常巨大,“问题是,他们(中国)到底是在寻求发展能源还是在寻求把能源从市场上拿走”。
随后他警告说,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会使中国成为美国和其他国际机构执行可接受行为标准的障碍”。希尔强调,美国必须积极同中国以及美国在全球的伙伴一同努力,“确保中国的崛起保持在强大的地区以及全球安全、经济和政治框架下。”
就在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举行有关中国能源对美国影响的听证会后不久,《华盛顿观察周刊》就报道说,美国国防信息中心即将发布由该中心主席布鲁斯布莱尔博士和该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孔哲文主笔的关于中国能源安全的政策报告,其中美国对中国石油禁运问题是该报告研究的一大重点。
布莱尔认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中国不会有任何能力来实行针对美国的全球能源遏制战略。相反,美国对于中国却可以进行非常有效的石油禁运。如果中美互换角色,中国拥有石油运输线上压倒一切的军事优势的话,美国的安全战略制定人不知道会怎么找出路呢?!难怪中国人会担心美国的石油禁运威胁。不过,石油禁运将是两国在任何情况下的极端敏感点,使用这一策略将代表开战,其后果和风险将包括可能的核对峙。”
孔哲文则指出,中国在石油问题上面临的难题是,在石油问题上依赖中东就是依赖美国。美国可以用石油作为武器制裁和封锁中国,而中国却很难实行反封锁。
无论是中国与加拿大建立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还是中国与墨西哥的高层互访,以及中国与伊朗、中国与委内瑞拉的正常关系都被涂上了石油色彩。如果说最近中美关系几件大事,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与五角大楼的新中国军力报告有什么交叉点的话,那就是能源和能源所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问题。
尽管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9月14日清晰地说明了中国的能源现状和未来能源发展战略,但从事后美国媒体对张国宝的说明不屑的评论上看,美国人的“中国石油恐慌症”似乎并非减少,中国对此应有更缜密和长远的准备。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石油”,共找到4,603,75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