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国门打开,英语成为国人了解世界,学习国外先进科技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成为当时最“时髦”的语种。英语热使人民公园的“英语角”应运而生。日前,记者遇见一位老“英语迷”周先生,听他细述英语角的变化。
“英语角”成旅游景点
上世纪80年代,这个完全由爱好者自发形成的“英语角”位于人民公园荷花池旁,由窄窄的石板路以及几棵小树围起的一块场地。每逢周末,就有一二百人聚集在此学习交流。他们中有六七岁的儿童,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随着影响的扩大,“英语角”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些国外旅游团干脆把它当作一个景点。老外们看见有那么多黄皮肤的中国人在讲英文,既惊讶又兴奋,他们饶有兴趣地与中国人交流。大家为了听一听老外原汁原味的英音和美音,把他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说到兴头时,有的老外竟忘了时间,直到导游举旗子大喊:“时间到了!”这才依依不舍地停下,向大家抱歉地摊摊手说“拜拜”。
“英语角”对话内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上世纪90年代上海掀起了一阵出国潮。在英语角里,大家谈论的话题也出现了变化。“托福考几分?”“签证出来了吗?”等话代替了原来“你好”的问候语。
当时,能拿到签证的人可是众人眼里的“英雄”,那些揣着出国梦的人会把他们围得水泄不通,羡慕地听他们传授出国经验。
有一位复旦大学高分子专业的学生凭借托福670的高分,同时申请到美国十几所大学的奖学金。他已为自己规划好未来:出国后仍主攻高分子领域,待学成回国后,继续为祖国的高分子事业效力。
“英语角”成“语言角”
进入了新世纪,“英语角”悄然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能说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而来此学汉语的外国人则多了起来,英语角变成了“语言角”。
周先生有一位美国朋友,今年刚刚来沪工作,时常要与中国人打交道。为了尽快学好中文,他每个周末会来“英语角”,无偿帮助中国人练习英语口语。现在,他已经交上了很多中国朋友,自己的中国话也越说越溜了。这位美国朋友告诉周先生,当他在外籍朋友前能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表达时,朋友们个个竖起了大拇指,嘴里称赞道:“真是太酷了!”见习记者陆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