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免费 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珠峰是否变矮尚无定论
参与2005珠峰高程测量的负责人昨在新闻发布会上称———
本报讯 举世瞩目的2005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数据昨天新鲜“出炉”,那么这个数据是怎样获得的?它的精确度如何?从新数据与原数据约3.7米的差距中能否得出“珠峰变矮”的结论?参与此次测量的各位负责人昨天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一一予以解释。
珠峰测量·揭秘
峰顶实测仅用40分钟
从2004年下半年起,国家测绘局就开始了2005珠峰高程测量项目的策划及技术方案的设计。2005年3月10日,测量队从西安出发。5月22日上午11时08分,测量队登顶测量成功。7月18日,项目验收评审会议在京举行。整个前后过程历时一年,而实际上队员在峰顶的测量只持续了40分钟。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昨天介绍说,参与这次珠峰高程测量的一线作业人员50多人,参与登顶及测量工作的共有7位,其中4位是登山人员,3人是专业测量队员。登上峰顶的人员一共有20多位。没有上到峰顶的队员上到了8300米。因为峰顶自然条件非常恶劣,队员们在峰顶一共停留了接近两个小时。真正进行测量数据采集、进行测量工作的时间是40分钟。山下的6个观测点对峰顶的觇标进行了连续两天时间的观测。因为这次珠峰高程的测定是从北坡登山的,所以没有请南坡的尼泊尔人员参与。
珠峰测量·技术
雷达测量冰雪厚度
陈邦柱介绍说,这次珠峰测量的技术方案,既有和1975年相同的,也有当代测绘发展的高新技术。与1975年相同的是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新的进展是采用了光电测距、当代最先进的连续GPS观测,另外还采用了冰雪探测雷达,对峰顶的冰雪进行了精确的测量。“我们对珠峰峰顶近20平方米的范围进行了扫描,获得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珠峰峰顶的雪层、冰层、混合层一直到岩石面的准确数据。”
珠峰测量·精度
迄今为止最详尽最准确
国家测绘局副局长、珠峰测量小组的组长李维森说,在7月18日召开的“2005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项目验收评审会议上,来自各部门、单位的20名院士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综合利用现代技术,精确确定珠峰顶的高程和平面位置,实现了迄今为止对珠峰高程最为精确的测量。这次测定的冰雪深度的精度是±0.1米,这也是当今技术所能达到的最精确的数据。
珠峰测量·变化
三大原因使珠峰“变矮”
1975年国家测绘局、总参测绘局联合开展珠峰高程测量,测定珠峰峰顶雪面的高度为8849.05米,减去当时测量得到的峰顶0.92米的雪深,最终精确得到珠峰高度为8848.13米,这一数据沿用至今。那么,此次测量获得的新数据比原数据降低了3.7米,这是不是说明珠峰变矮了呢?
陈邦柱和中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珠峰高程测定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陈俊勇都不同意这种说法。陈俊勇解释说,峰顶冰雪深度的测量更加精确、珠峰地区大地水准面计算结果更加完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峰顶冰雪厚度变薄,是珠峰变“矮”的三个主要原因。这次测量其实是第一次准确得到峰顶岩石面的高程。“1975年测量雪深时,是登山队员拿一个钢钎戳,戳不动了,就认为是戳到岩石面了,其实并未到达真正岩面。当时测量出的雪深0.92米与这次的3.50米相差约2.7米。另外,这次测量的重点差大地水准基准面也升高了0.7米,还剩下0.3至0.4米差距可能是误差的问题。”
珠峰测量·意义
测量有意注重公众科普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2005珠峰高程测量项目负责人张燕平接受采访时说,这次测量对于体现我国综合国力和测绘科技水平、促进地球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作用。“珠峰高程是一个基础数据,测到它的岩面高程为这一地区的地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成果。”他同时表示,测量者此次还有意注重了测量及地理知识的科普,通过大量的报道和其他活动使公众了解珠峰,走近测绘这一专业化比较强的领域。
作者:马宁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珠峰测量”,共找到21,124
个相关网页.
|
![](/print/c.gif)
|
![](/print/c.g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