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三次石油危机或许并非是遥远的事,对抗可能的石油危机,中国需要尽快增加体能储备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9月2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题为“长期石油震荡时代来临的全球经济报告”,指出为了减少高油价影响宏观经济的风险,世界各国的决策者们有必要采取对策。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世界原油供需关系趋紧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改观,中长期还会持续趋紧。根据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经验判断,国际市场随机因素、不确定因素往往出乎意料。如果有一天原油供需链某个环节突然出现问题将是完全可能的,进而引发第三次石油危机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爆发石油危机,世界上哪些国家抗冲击力强,哪些国家弱,我国的“体力”又如何?
国际专家普遍认为高油价产生的巨大压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是呈现平衡分布状态。发展中国家经济“体质弱”更容易受到石油价格的冲击。据预测,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每涨10美元,美国、日本、欧盟经济增长率将回落0.2%、0.4%、0.5%,而发展中国家将平均回落1.5%。
发达国家准备充分,市场经济经验丰富,所以抗冲击力强。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发达国家经济总量中消耗相对少,即单位GDP消耗的石油少于发展中国家;其次,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制造业比重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而制造业是能源消耗较多的产业;另外发达国家经历两次石油危机后,国家政府和民间企业在能源供需各个环节普遍建立了充足的石油储备,大致可以满足一年的消费量,同时节能技术先进,节能意识强烈,价格调控的经验十分丰富。
发展中国家则会暴露在危机的“风口浪尖”,泰国政府年初取消了油价补贴政策,经济增长出现放慢迹象。印度政府近些年来也一直在不断减少补贴,人们担心通货膨胀可能会随之而来。
高油价正在击垮印尼盾,印尼政府为了平抑物价对国内油价采取财政补贴政策,印尼实施国家补贴政策,引发财政赤字,已经不堪重负,被迫取消补贴,导致资本外逃、印尼盾大跌。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上述几方面有不利因素。首先中国万元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是日本的9.7倍;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加工基地,工厂多,经济结构中制造业比重高,所以能耗高;中国石油储备国家层面、民间层面,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储备几乎处于空白,抗冲击力当然弱;中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也一直没有理顺,应变能力当然不佳;中国新的节能措施刚刚出台纲领性政策,具体落实和见到实际效果还有相当长时间。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已警告了“全球化时代第一次石油冲击的到来对中国经济冲击更大”。在直接冲击之外还有“间接影响”,中国经济依赖出口,依赖国际市场,以美国首的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中国出口必然遭受重大打击,承受第二轮冲击。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能源工业还是比较健全、具有相当供应能力。2004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量达到18.45亿吨标准煤,全年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能源生产国,中国能源自给率94%,对外依存度仅6%,我国能源自给率比发达国家俱乐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平均自给率只有70%,要高出20多个百分点。这都是我们的优势,中国不会像印尼一样被高油价冲垮。
原油储备还埋在地下,这是我们的差距也是优势,我们要加快勘探,尽快增强抗国际石油危机的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