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记者罗静平戴盈)2005年夏秋之交,延安车水马龙、笑语喧哗,所有的聚光灯都对准了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敌后指挥根据地。古时西北的边陲小镇,因为毛泽东和中国革命改写了自己的命运。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延安”两个字就像漆黑隧道尽头的亮光,吸引着在苦闷中寻找理想的有志之士,也吸引着许多国际友人。
就在这片土地,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写出了轰动世界的《西行漫记》。然而,也许没有几个人会知道,2005年的春天,当冰雪还没有融化的时候,另外一些人越洋而来,追溯从古老中国流传下来的,在黄土高原上依旧活跃着的一种艺术生命……
窑洞里的演出早春二月
延安刚下过一场大雪,放晴的天空透着湛蓝。三辆越野车正吃力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黄土高坡上,其中一辆车上坐着3个法国人,他们脸上的神情看上去显得紧张而激动。300多个日日夜夜的期待,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片神秘的土地,现在梦想对于黑米·方戈尔一行来说显得那么真实,他们马上就可以为真人版的马米莉——黄土高原上的剪纸大娘高凤莲——亲自表演戏中的她。
黑米·方戈尔,一个喜欢魔术的普通法国教师,他的另一重身份是法国神灯剧社的主要成员兼导演。他和他的伙伴让·克劳德·蓬斯莱、高希尔·鲍玛一起把一出描写中国古老剪纸艺术的幻灯剧(类似皮影戏)搬上了中法文化年的舞台。“自从2004年在法国的《巴黎杂志》上看到关于延安剪纸大师高凤莲的报道后,我对自己说在遥远的东方原来真的有一个活生生马米莉(幻灯剧女主角),真是太令人激动了!从那时起,我就时刻盼望着有一天能来延安,到高大娘的家里为她亲自排演一出《龙山》(剧名)。”方戈尔回忆起这个惊人的巧合时总是掩不住的激动。
终于,2005年正月初八,他们3人和他们的中国翻译踏上了开往延安的火车……初春的黄土高原还带着浓浓的寒意,而高大娘家窑洞的炕头则是暖融融的,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还有闻讯赶来的外乡人把屋子里挤得满满的。一块白色的棉布幔在炕上围起一个小天地,灯光打在布上,方戈尔和他的伙伴用小木棍挑起黑色的硬纸剪影在布上跳舞。他们让“皮影”来讲故事,故事叫做《龙山》,说的是古代,中国有个剪纸能手马米莉,她生活在一个村子里,能剪金山、银山。贪婪的皇帝知道了,把她关在宫里为自己剪出金银财宝,这位性格刚烈的剪纸大师不愿满足皇帝的贪心,最后化作一座龙山。
演的人很开心,看的人也很开心。诙谐的艺术,夸张的演绎让他们超越了语言的障碍。“真的不容易!3个法国人从那么远的地方来,给一个农村老大娘表演剪纸的故事,而且演得传神了!”促成方戈尔延安行的延安市政府新闻办主任马彦平在看完演出后感慨地说。“他们演的好着呢,像极了我!”69岁的高凤莲虽然剪纸造诣已经盛名远播,但她却没想到自己也活在在大西洋彼岸法兰西人的剧目里。
执著的寻梦之旅
梦想,总是因为不轻易实现而弥足珍贵。15个小时的空中飞行,2个晚上的火车,带来的只是身体上的疲倦,但当方戈尔一行面对着被茫茫大雪封住去路的黄土高原的那一刻,梦想脆弱得仿佛阳光下的泡沫。高凤莲所在的村子——白家塬离延安市还有100多公里,下过雪后原本的土路很滑,车一不小心就可能翻到沟里。当地人都知道在这样的山路上开车无疑是拿性命做赌注,周围的人都在告诫这帮法国人“太危险了,放弃吧”。
马彦平至今还记得方戈尔当时坚决的神情:“他们再三拜托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完成这个夙愿。黑米甚至表示如果没有车,他们就背上帐篷,一路走着去。”也许正是这种精神感动了村民,大家顶着腊月的严寒,硬是为他们铲出了一条路,让越野车能够上去。当方戈尔终于见到领着全家老小站在门口翘首的高凤莲老人时,他们3人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给高大娘“扑通”一声跪下了。那一分钟,所有的期待和努力化作了梦想成真的甜美,黑米·方戈尔,一名业余时间酷爱表演魔术和儿童幻灯剧的普通法国教师,在古老东方的黄土高原上和中国剪纸艺术活化石的代表人物高凤莲把手握到了一起。
高凤莲,一个没有上过一天学的陕北婆姨。从小到老,她的天她的地一直不过是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村子里一户人家和另一户人家隔得老远,晚上土狗叫的时候反而显得世界死一般的沉寂。这里家家户户都种着枣树、糜子,这是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农闲的时候,高凤莲就爱剪纸,从7岁一直剪到了69岁。直到中央美院的教授靳之林90年代初来到村里时才发现了她的才能。
高凤莲的剪纸从来没有草图,天上飞的地上爬的,脑子里想什么手上就剪什么。她的孙女樊荣说奶奶教剪纸的时候告诉她们,人的胳膊怎么弯,剪刀就怎么剪。而高大娘剪纸还有个“毛病”,手上拿着剪刀不把剪纸剪完就很难停手,最快的几分钟,就能把一叠方方正正的红纸变成4个拉手的“抓髻娃娃”(陕北民间最流行的保护神,象征子孙繁衍);大的创作往往要耗上几天几夜。有人把高凤莲的作品评价为历史活化石的博物馆,因为其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图腾文化积淀,而艺术表现则粗犷质朴,气势流动,大气磅礴。
她的剪纸来自与生活,有泥土的芳香,也有泥土的真实。而黑米·方戈尔和让·克劳德·蓬斯莱正是2004年巴黎竞赛杂志的旅游专版上看到了对于这个不一般的老妇人的介绍,心生神往。其实,也许高大娘和方戈尔都没有意识到在年龄、国籍都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两个人身上,最本质的共同就在于他们对艺术执着的“牛脾气”。
艺术不死
幻灯剧《龙山》的最初启发来自于2003年中国文化年在法国举办时,中国交响乐团在方戈尔的家乡克莱蒙尔演奏法国乐曲,于是方戈尔对自己说:“我要在法国文化年在中国举行的时候,让中国人见识法国人表演的中国故事。”见到高大娘以前,《龙山》在法国已经上演过300多场。
在当地孩子们的眼里,这种糅杂着魔术的“神灯”表演(幻灯剧的另一称呼)是如此的有趣。而意想不到的成功,引导着方戈尔和他艺术上的志同道合者蓬斯莱更加贴近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的心目中,曾经一直以为剪纸在中国已经成为消失的传统文化。直到看了杂志才发现,原来它一直活跃在中国陕北的农村里。”方戈尔说。
是的,剪纸艺术还一直活在陕北婆姨们的手里。高凤莲一家大小10多口个个都是剪纸能手。最小的女儿刘洁琼还曾经在全国剪纸大赛中获得过一等奖。剪纸的时候,刘洁琼就爱唱陕北民歌“信天游”。“信天游”穿过了那片养育过代代人的黄土地,回响在高原上。她说,信天游就是她们的生活,边走边唱,唱出自己的心情,剪纸就像信天游一样,随心所欲,因为她们是用“心”去剪。中央美院的靳之林教授说,剪纸是中国人祈福与祝福的符号。剪纸在稚拙艺术形式的表层下,活脱脱地透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热望,其材质之轻和所承载的内容之重是其他的任何艺术形式所不可比拟的。而正是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黄土高原上的那些男人女人对生活的那一分真诚,那一分渴望。在高凤莲居住的村子,很难看到年轻人的影子,读过书的、没读过书的都要下山到热闹的都市里打工。
高凤莲17岁的孙女樊荣和19岁的孙侄女高燕玲留下了,她们选择了剪纸作为寂寞岁月的排遣和追求。而黑米·方戈尔们又从她们身上看到了古老文化传承的血脉。在离别的站台上,方戈尔忍住了眼泪,他自己也说不清是什么样的缘分让他来到万里之外的异乡却产生了回家的感觉。他临走时,除了感谢这些天在延安的圆梦之旅外,更多是许下了下一次再来中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