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成为指挥长的“黑马”
晨报特派记者发自江苏昆山
晨报特派记者 李 锐 江苏昆山报道 摄影 陈征
金秋十月,“神六”发射在即,阳澄湖大闸蟹也到了最好吃的季节。来自江苏昆山阳澄湖畔的航天员费俊龙,作为航天员第一梯队的成员,有望与升空大热门聂海胜,一起共同执行“神六”飞行任务。此前有媒体报道,费俊龙表现非常出众,预料担任指挥长的可能性比较大。据悉,生在昆山的费俊龙,从小就爱吃大闸蟹,而他的家乡阳澄湖即以出产大闸蟹而闻名于世。
水乡小镇走出优秀航天员
已经入秋的昆山市巴城镇,位于大闸蟹的故乡——阳澄湖畔,阵阵带着新鲜蟹味的微风吹过小镇,道路两旁到处都是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蟹庄。小镇外道路两侧有成片的稻田,金黄色的稻浪在秋风中翻滚,处处透露出丰收的气息。
费俊龙的老家位于乡下,距离小镇大约6公里远的农村,除了周围随处可见的蟹塘外,整个村落掩映在金黄色的稻田中,一片安静祥和。他家门口有一条小河,清澈的河水中能够看清垂柳的倒影。
由于时近中午,几名农家妇女分散在两岸,用带有浓郁特色的方言边拉家常边洗衣服、洗菜,小河中间几只鸭子正在戏水,“嘎嘎”的叫声在两岸回荡。听说是找费俊龙家,热心的乡亲将记者带到了一处小院门前。除了门口河边的一排高大水杉树外,与周围邻居一样,费家的大门保持了当地传统,没有门扇,进去就是院子。通过大门,记者看到,这里总共有一排房子两户人家,费俊龙的家靠近小河——一栋略显陈旧的两层灰色小楼,原本红色油漆的屋门已经非常斑驳。
今年71岁的费妈妈,个头不高,精神很好。记者进来时,她刚好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一个破草帽,脚上穿着一双醒目的绿色解放鞋。
费妈妈称,40岁的费俊龙是家里的老三,两个姐姐都早已结婚成家,现在二姐和他们老两口住在一起,也算照顾他们二老吧。二姐介绍,二老的身体一直很好,到现在都是70岁左右的人了,连感冒都少得很,而且母亲还养了两只母猪,每年都要卖小猪仔,69岁的父亲费长宝还能骑着摩托车到处走。
今年69岁的费长宝,做过村里生产队的会计,后当过生产队长,一直到后来进入巴城镇自来水厂担任筹建组组长,1997年开始就退休在家了,因为没有其他事情,基本就是帮着女儿养蟹、卖蟹,再就是打打麻将了。现在,大姐和二姐一起在巴城镇开了一家蟹庄,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后,费俊龙立即拿出多年的积蓄5万元,帮助姐姐开办这家蟹庄。
“在家时,儿子最爱吃大闸蟹!”谈起费俊龙,费妈妈一脸的幸福,“但现在,他想吃都吃不上呀。”不过,费妈妈理解儿子的工作,知道他忙,无法回家吃大闸蟹。2000年,家人前往北京看望费俊龙,当时曾专门带了几十只大闸蟹过去。
在正屋的墙上,除了父亲费长宝的奖状外,还挂着费俊龙的1982年的“飞行学员入伍通知书”、1996年的荣立二等功证书以及他的结婚照片。据二姐夫黄建明介绍,1986年房子翻修之前,家里有很多费俊龙的东西,不过现在只有这些了。
“原来,我们根本不知道他到底做啥,”谈起儿子费俊龙,费长宝说,“每次打电话或者探亲回家,他从来不谈工作的事情,我们也不问。”据悉,每年费俊龙都要寄给父母两三千元。
今年国庆节前,有媒体记者采访费长宝,他才知道,儿子费俊龙有望搭载“神六”升空。而国庆节第一天打电话,同往常一样,费俊龙只是简单地问了二老的身体和家里的情况,便匆匆地挂断了。
从小就性格内向,多才多艺
知子莫如父。“他从小就很内向,很听话,”谈起儿子,费长宝一脸的自豪,“属于那种比较讨人喜欢的孩子。”另外,费长宝透露,儿子从小就是班干部,比较喜欢画画,黑板报都是他办的。
据悉,从小生性腼腆的费俊龙,和周围的小伙伴关系都很好,从不和人打架或者争吵。由于生长在农村,费俊龙很小就懂事了,帮着家里干农活。
“那时家里穷,弟弟10多岁就边上学边挣工分了,背麦子背稻穗甚至还去背河泥,一天下来才挣3个工分。”大姐费美琴称。
“他那时确实很内向,性格比较老实,”在上小学和中学期间,二姐夫黄建明当时比费俊龙高两级,他开着玩笑说,“说不准,他当时还是很怕我的哦。”在本村读完小学后,费俊龙进入巴城中学读书。
黄建明说,由于调皮捣蛋,他那时是学校里有名的“孩子王”,经常帮着小伙伴打架出气,而费俊龙一直很老实,所以甚至见了他都躲着走。
“费俊龙不但会画画,还写了一手好毛笔字,”黄建明对记者说。他说,在老房子没翻修之前,他记得费俊龙的屋子里有两张画,一张是电影《开枪,为他送行》男主角的人物肖像,另一张是海洋动物的画,上面题有“海洋是生命的承载,生命在此复生”的字样,这些都是出自费俊龙之手。
“孙子已经14岁了,今年刚上初一,”说到费俊龙的儿子,费长宝非常高兴,“就像小时的费俊龙,很听话很老实的,也很聪明。”当时,他和老伴到北京,孙子专门给他们弹钢琴曲听。
是老师最喜欢的那种学生
“他的学习成绩不错,而且非常听话,”昨日下午,在巴城镇杨林新村,老家是上海南汇的闵仲玉老师谈起费俊龙很高兴,他当年是费俊龙的班主任,亲自把费俊龙送上了参军的火车。1999年,他就退休在家了。
“他是老师最喜欢的那种学生,”闵仲玉称。在他手里的一本巴城中学纪念册里,记者在82届高二班21名学生中找到了费俊龙的名字,而班主任就是闵仲玉。
“当时,他的理科成绩,尤其是数学很好,而一般考试都会排名在前十名之内。”闵仲玉透露,“费俊龙是班干部,画画、写字都很好,一直负责做黑板报。”
1982年,由于当时高中是两年,即将高二毕业的费俊龙报名参加空军,虽然是家里的独子,但此举得到了父母的同意和支持。“从一开始,费俊龙的测试都很顺利,”闵仲玉回忆,“那一年,昆山市一共只有4名飞行员,而我的班里有2人,其中包括费俊龙。”
“他的身体一直很好,虽然并不是特别强壮,但几乎从来不生病,”在闵仲玉的印象里,费俊龙很少因病请假缺课。费俊龙的叔父也证实了这个说法,即使是淋雨,也几乎没见到他生过病。
“等到临行参军,我把他送到了车站,”闵仲玉透露。那一天,他们一起先来到昆山的一个招待所,与部队的干部汇合后,费俊龙从昆山火车站上车参军了,那一年他正好17岁。
黄建明称,在吉林航校毕业后,费俊龙来到甘肃张掖航校工作,后又转到甘肃武威工作,1991年与同为航校毕业的妻子喜结连理,而1998年,成为中国第一批宇航员集训队员。
“后来,几乎每次回家,他都会抽空看我,”闵仲玉笑着,“就在神五'时,我都听说他可能升空了。”同样,由于是媒体记者的到访,今年国庆节前他也才知道,费俊龙有望升空。
“庆祝,如果真是这样,我一定会庆祝的,但具体怎样还没想好。”闵仲玉笑得合不拢嘴。
父母心愿:能否升空都是为国争光
“高兴,那是应当的,”谈起儿子如果能够升空,费长宝和妻子的表情都很平静,“但也无所谓了。”
“我们最大的心愿,希望儿子做好两手准备,”他说。费长宝解释,如果真能升空,那他们肯定是全力支持,儿子为祖国争光,为家乡父老争光呀,但如果没有,那希望儿子做好本职工作,争取下次机会。
“如果儿子真的升空,等他着陆后,我们家肯定要放鞭炮,”费长宝很平静,“也算是特别庆祝吧,至于到时会不会去北京,估计可能不大。”
费长宝坦承,如果儿子真的升空,安全担忧不是没有,但相信国家的技术实力,杨利伟不是就平安归来了嘛,这一点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
虽然不识字,但费妈妈依然专心地看着记者带来的一张晨报,因为她听说上面有关于“神六”的报道,有关于儿子费俊龙的消息。可能因此触发了老人的思念,费妈妈悄悄坐在小河边的石阶上洗手,轻轻荡起的涟漪在平静的水面上一圈圈扩散,直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神六 载人飞船”,共找到24,364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