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出险如何逃生
10月7日,在“神六”飞船转运现场,“神一”至“神五”火箭系统的总指挥黄春平骄傲地说:长征2-F火箭系统和神舟飞船系统的安全指标超过了国际标准。他所说的安全指标针指两个方面:一是火箭、飞船的安全。这意味着航天员安全是否有保障;二是航天员的安全。即使火箭和飞船出现异常情况,航天员也可以从容离开,到达安全区域。
黄春平介绍说,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载人航天安全指标标准为:可靠性达到0.95,安全性达到0.99以上,载人航天就可以实施。而经过我国多次地面试验和科学计算,“神六”可靠性指标是0.97,安全性指标是0.997。
因为有宇航员,所以“安全”在我国载人航天的所有需要考虑问题中位居第一。用于运载飞船的长征2-F火箭的设计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它是中国首次按照安全性设计制造的火箭,其可靠性指标由不载人火箭的0.91提高到0.97,即发射100次火箭可能只有3次出现问题;宇航员安全性指标为0.997,即发生1000次危险,只有3次救助可能失败。
“神六”安全系统解读
【登船】 塔架上可通过逃逸滑道逃生
登船阶段假如出现险情,航天员仍在塔架上尚未进舱,他们可就近跳进塔架上的逃逸滑道。滑道是用一种弹力很强的特殊帆布制成的布袋状通道,航天员可以像乘软滑梯一样从发射塔上层一直滑到地下室的安全地区。
航天员进入飞行座舱后,长征2-F火箭上的自动故障检测处理系统会自动进行故障检测,假如出现险情,会自动报警,发出中止飞行的命令。
【起飞】 逃逸救生塔自动点火与火箭分离
火箭点火发射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1000公里内)如发生险情,安放在运载火箭顶部的逃逸塔会自动点火,让逃逸塔拽着轨道舱和返回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危险境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逃逸塔内置10台固态火箭发动机,推力十足。火箭整流罩里的灭火装置,将自动喷发灭火气体灭火,能保证逃逸时飞船的安全。起飞160秒后如无险情,逃逸塔将自动脱离箭身。
为防范飞船在上升段出现的应急情况,目前已在陆上设立了东风、银川、榆林和邯郸4个应急救生点,由直升飞机及地面搜索车执行搜救任务。海上设立3个应急救生区,分别位于黄海和东海海面;一岛链和二岛链之间的太平洋洋面;马里亚纳群岛以东、关岛以北的太平洋洋面,由多艘救援船只、巡逻机和船载超黄蜂直升机执行应急搜救任务。
【太空】 航天服是航天员最后安全防线
飞船脱离推进火箭进入太空飞行后,飞船以电脑全自动控制,又有手动操纵杆,以备万一之需;操作台三个电脑屏幕在显出字幕或画幅的同时,还有声音提示,确保正确操作。轨道舱、推进舱和返回舱三个舱既各自密封,可连通又可分离,可抵抗太空恶劣环境(超低温、0气压、缺氧、强辐射);三舱都有空调环境,能供氧,保气压、温度、湿度,即生命保障系统。地面的紫鑫山天文台则负责监控飞船的飞行,避免飞船与太空垃圾撞击;
假如飞船出现意外情况,航天服将成为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后防线。航天服内有密封生命保障系统(供氧、恒温),在紧急情况下,航天员穿着航天服并完成座舱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对接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维持应急状态时间可达6个小时。在这6个小时内,航天员足以完成应急返回程序。
此外,航天员随身还带有通讯设备、救生设备、小帐篷、小充气筏、手枪和匕首、染色水等,一旦飞船返回时发生偏离进入原始森林,宇航员将用手枪和匕首猎捕动物以维持生存和自卫;一旦掉进大海,染色水可把宇航员周围海水染成橘黄色,以防鲨鱼攻击。
【着陆】 返回舱四台发动机用以软着陆
航天员返航时,乘坐返回舱着陆。返回舱下部有四台缓冲发动机(离地面一二米时自动点火缓冲),用以实现软着陆;座椅遍布弹簧,可缓冲撞击;返回舱降落伴伞面积1200平方米,彩色,很易被发现。
目前,我国已在全球设有多个飞船监测点(或船),备有十多个紧急返回着陆区。飞船与地面测控中心及各个监测点视频和声频联络保持畅通,地面可指挥飞船做安全操作;已派出救护车(船)到各区、点待命。
■ 资料
手枪、匕首、染色水
航天员随身三武器
据了解,此次“神六”航天员进入太空随身携带的物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匕首、一支手枪和一瓶染色水,一旦航天器返回时发生偏离进入原始森林,宇航员将用手枪和匕首猎捕动物以维持生存和自卫;一旦掉进大海,染色水可把宇航员周围海水染成橘黄色,以防鲨鱼攻击。
除了上述三种武器之外,航天员还携带钓鱼竿、卫星电话等工具。万一飞船降落在世界范围内的沙漠戈壁、丛林、沼泽等地域,在没有及时搜救发现时,航天员必须自己求生、自救,手枪、匕首甚至钓鱼竿等就是很好的自救工具,并及时发出SOS国际救援信号,直至搜救人员找到航天员。
“神六”秘密船队驶向太平洋
南海救助局“德进”轮执行B海区航天员应急搜救任务
当“神舟六号”发射在即,举国关注的时候,包括交通部南海救助局的“德进”轮在内的一支秘密船队正奉命驶向太平洋深处。他们将承担起航天员应急搜救任务,为航天员构筑海上生命保障线。
“德进”轮任务指挥长是曾执行过“神五”发射时的海上应急搜救任务的打捞专家。他介绍说,为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在飞船上升段有多种应急救生措施,其中在海上就设立3个应急救生区,包括西起连云港、东至关岛以北太平洋长达4000多海里的水域。“德进”轮与海军舰船、飞机互相协同作战,共同执行海上应急救援任务。飞船发射后上升段的数百秒内,如果运载火箭或飞船出现故障,按预定程序飞船可进行应急返回,溅落于预定的三个海上区域。飞船返回舱一旦发生应急溅落海上时,救捞船立即全速驶向北京联合指挥部通报的溅落概位,并接收返回舱的测向信息,途中使用测向仪监测返回舱的方位,尽快赶到并实施救援打捞。同时接收航天员的语音信息,并根据航天员的要求与航天员进行语音通信;全力救援航天员,将航天员和返回舱转运至北京。
据介绍,“德进”轮8月份就奉命由广州北上上海,加装了100多吨高海况(6级风以上)条件下收回返回舱的专用打捞设备。救捞船配备了精密测向仪和图像实时传播系统,还将住舱改造成临时手术室,供抢救宇航员使用。北京航天工程医学研究所的医保人员和部队广州421医院医疗救护专家随船执行任务。“德进”船长余新红说,返回舱一旦溅落大海,他们要在8小时内找到返回舱,2小时内把返回舱打捞上船。在国庆期间解放军总装备部首长前来检查的一次训练中,“德进”轮仅用22分钟就一次打捞成功。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