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工作成功完成!‘神六’发射正式进入倒计时!”10月7日上午11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发射塔的巨大吊臂缓缓地合拢,轻轻抱住如同母亲怀中初生婴儿般的“神六”箭船,现场顿时欢声雷动。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之一,本报记者也是激动万分。
一天前,我们就了解到,“神六”火箭将于10月7日上午正式亮相,从垂直总装车间“走到”发射塔下。而本报两名记者则有幸获准近距离一睹“神六”的芳容。
神箭稳步现身
发射区离基地生活区约八公里,路上需经过三道关卡,只有挂着特别通行证的军车才能进入。经过重重检查,我们的车终于在早上8时多进了发射区,蓝色的垂直总装大楼和远处的发射塔就矗立在我们的眼前。
发射场的上空万里无云,“十多年的转运,从来没碰到这么好的天气。”基地气象室主任刘汉涛说。
他的身后,穿绿色军装和军人和蓝色工作服的技术人员不停地忙碌着。一辆辆的大小军车通过几道警备森严的关卡进来,“这是发射场最热闹的日子!”一位让记者帮忙留影的军官说。
“出来了,出来了!快看!”上午9时,人群一阵骚动。楼高100多米、亚洲最高的火箭飞船垂直总装测试厂房里,已装载完“神六”飞船的“长征2F”火箭嵌在巨大的活动发射平台上,沿着20米宽的重轨,缓缓地往外移动着,它的目的地是1.5公里外的发射塔。几分钟后,火箭银白色的巨大身躯从厂房中移出来,在蓝天下显得格外巍峨,火箭上端大书“神箭”二字,下面是一幅鲜红的国旗,“神六”飞船就在红旗所在的部分。
我们站在警戒线边上,仰视着直刺苍穹的神箭,此时,火箭与记者的距离仅十米!
巨头齐齐亮相
在两百多军人组成的警戒线外,数以千计的人群围着缓缓移动的火箭拍照留念,有军人军属,有为“神六”服务的工作人员,有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女兵,不一样的年龄,一样的兴奋激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基地副司令员崔勇俊、基地参谋长吴年生、“零号”指挥郭宝兴等站在活动发射平台上,冷静地指挥着。基地司令员张育林则一身便装,和蔼地与围观人群合影。不知不觉中,看似移动极慢的火箭不一会就跑到了人群的前面。
一名曾多次参加火箭转运及发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火箭转运时,对稳定性的要求特别高,一杯满满的水放在移动平台上,水的波动不能超过一毫米。
10时30分左右,箭船平稳地移动到了火箭发射塔下,人群中响起了掌声。这时,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中国航天集团总经理张庆伟,“神六”总设计师张柏楠,“神六”总指挥尚志,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神五”总指挥戚发韧,“神五”飞船总设计师袁家军等人齐聚发射塔下,向人们挥手致意。
杨利伟成焦点
无论有多少首长和专家,杨利伟站在中间都是最显眼的,从他下车开始,他就不断被人拉着合影。看得出来,杨利伟明显比“神五”发射时胖了,可能是担任宇航员培训中心副主任职务后,管理工作更多了,而训练量下降导致的。
到达发射塔下的中心控制区后,连里面的一些首长和专家都不“避俗”,不停地拉着杨利伟照相。在多名军人守着的铁栏杆外面,围观的人群不停地喊着“杨利伟、杨利伟!”杨利伟则不断地向人群微笑着。一个才三四岁的小“杨利伟迷”因为被人群挡住了,他的父母不停地将他举起来,但小孩依然看不到,急得大喊“杨利伟叔叔!”喊了几声后终于被杨利伟听到了,马上向围栏边走来,微笑地与小FANS合影,得偿心愿的小家伙兴奋得脸都红了。
杨利伟同时也是媒体的宠儿,走到哪都有记者喊着要求采访,但他却很少说话。面对镜头,他微笑地说,这是祖国伟大的一刻,他相信无论“神六”是谁“上天”,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发射塔揽箭船
在众人抢着注意一帮专家领导的时候,火箭仿佛被忽视了,而多名工作人员依旧神色严肃地操作着。火箭被缓缓地从移动平台上转移,固定在发射平台上。调整好位置后,发射塔缓缓地从两边伸出吊臂,像揽婴儿一样抱住火箭。11时左右,火箭固定工作全部完成,整个箭体仅剩箭头露在外面。在众人的掌声里,火箭发射前最重要的转运工作宣布成功完成。
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说,转场工作的完成,意味着火箭发射已正式进入倒计时。
“神六”更舒服有如小轿车
10月7日上午,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现场采访到了“神六”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这是本报记者第二次采访刘总了,上次穿着一件朴素褐色大衣的他这次改穿蓝色工作服,显得更加精神。
“神五”像卡车“神六”是轿车
记者:刘总,我们是第二次采访您了,上次是“神五”发射的时候,您现在好像更年轻了!
刘竹生:(大笑)是吗?谢谢了。
记者:“神六”与“神五”外形差不多,内部有什么不同?
刘竹生:首先,“神六”宇航员在飞船里比杨利伟坐得更舒服。我们让宇航员感觉不是坐在大卡车里,而是坐在轿车里。从舒适度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改进。
其次,增加了可视性。过去火箭发射时,我们看火箭发射成不成功、飞行正不正常,都是看一些遥测数据,没有画面感;这次我们安装了两个摄像头,把火箭飞行的一些关键动作,比如分离,直观地传到地面,增加了观赏性。
第三,提高了安全性。特别是固体发动机。过去我们有一套安全措施,但是现在觉得好像还是不够。载人应该安全再安全,我们又增加了一套物理隔离的安全装置。
第四,进一步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虽然之前的火箭可靠性已经很高了,但是每次发射完以后,我们认真地总结设计方案,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待于完善。我们从这些方面进行了改进。
这些改进从外表看不出来,主要是在内部进行了改进。“神六”和“神五”火箭的差别就是这四点。
“神六”多了个小包包
记者:也就是说,从“神一”到“神六”,火箭性能都在增强,虽然从外观上看不出来,但整一套发射系统都在改进中。
刘竹生:一些细微处的改进从外观上看不出来。你仔细看,神六箭体有个鼓包,一般人看到这么大的火箭,不会注意那个小鼓包,实际就是个装在火箭外体的摄像头。
中国火箭技术比肩美俄
记者:我们的火箭技术和美国、俄罗斯相比处在怎样的水平?比如性能、稳定性、可靠性?
刘竹生:我觉得差不多。火箭载人技术无非是可靠性。我觉得我们火箭的可靠性,特别是载人这方面跟国外载人的火箭可靠性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