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接受采访时说,以神舟五号为基础,神舟六号主要技术特点在保持神五原状的基础上,根据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需要以及个别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据介绍,神舟六号的改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在提高航天员安全性方面的改进。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坐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
神舟六号专门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保证万无一失。
其次,围绕两人多天任务进行的改进,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并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
第三,在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也有了重要改进。除了放置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比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之外,还在轨道舱中挂了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温毛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此外,神舟六号还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现在的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介绍说,神舟飞船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突破了再入升力控制、防热、舱段间分离等13项载人飞船的关键技术,总体性能达到国外目前正在使用的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10公斤航天服10分钟穿上
当中国航天员身着乳白色、镶有天蓝色边线的航天服出现在世人面前时,人们禁不住赞叹:“太帅了!”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李潭秋说,中国航天员的航天服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这种看上去漂亮,穿上去舒适的航天服,具备国际先进水平。
“整套衣服重约10公斤,价值高达数十万元人民币。”李潭秋说。航天服按功能分为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搭乘神舟六号飞船的两名航天员将不出舱活动,所以只配备了舱内航天服。
飞船在轨道飞行时,航天员一般不穿航天服。但在容易出现事故的飞行时段,必须穿上航天服。当飞船座舱发生泄漏,压力突然降低时,航天员及时穿上它,接通舱内与之配套的供氧、供气系统,服装内就会立即充压供气,并能提供一定的温度保障和通信功能。当飞船座舱出现意外失压时,启动舱内航天服系统救生,可在6小时内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从外形上看,航天服心脏部位有一个可以拧动的圆形装置,用来调节衣服内的压力、温度和湿度。右腹部位置有一根细管,是航天员的通信工具;左腹部处有两条管路,是给航天员供氧和排放二氧化碳的设备。李潭秋说,航天服外层采用的是高强度涤纶材料,5厘米见方的布,就可承受300公斤的拉力。衣服质感很好,看着既漂亮又精致。
航天服式样看似简单,但制作起来难度可不小。李潭秋介绍,我国自行研制的舱内航天服由3部分组成:第一和第二层分别是限制层和气密层,第三层是散温层,与内衣裤连接在一起,有许多管道,采用抽风或通风将气流送往头部,然后向四肢躯干流动,经肢体排风口汇集到总出口排出,带走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
航天员穿戴的头盔、手套和靴子更加特殊。头盔的盔壳由聚碳酸酯制成,不仅能隔音、隔热和防碰撞,而且还具有减震好、重量轻的特点。为防止航天员呼吸造成水汽凝结以及低温环境下头盔面窗上结雾、结霜,航天服专家设计了特殊的气流和防雾涂层。手套与航天服相配套,充气加压后具有良好的活动功能和保暖性能。
李潭秋说,航天服虽然结构复杂,看似有些笨重,但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穿起来并不困难,航天员一般10分钟内即可穿戴完毕,穿着它工作和生活也能轻松自如。在神舟六号飞行中,两名航天员将脱掉航天服,从返回舱进入到轨道舱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