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重构优势打造创新型经济体
重心锁定在自主创新跨越式突破上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新华社广州10月11日电 广东省各级党组织在先进性教育活动过程中紧紧瞄准世界产业前沿发展趋向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不断优化内外发展环境,切实转变经济发展观念,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省“十一五”期间重构竞争优势、创新全省经济发展模式的第一实现途径,以此推动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型经济体。
重心锁定新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一直发挥着全国经济发展排头兵的作用;而近年来随着全国开放格局的形成,广东的先发优势正在逐步弱化。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新趋势,广东在推动与港澳地区纵深合作、与珠江流域诸省构建泛珠三角经济体、率先对接东盟等方面接连取得突破,使全省外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与此同时,广东各级党委、政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各项事业的发展,把重构全省核心竞争优势、促进全省经济转型的重心锁定在自主创新跨越式突破上,提出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新发展模式。
努力实现“三大转变”
自主创新已成广东经济转型成败的关键。在自主创新统领发展大局的旗帜下,广东目前正举全省之力及时调整、改变着经济引擎的类型,努力实现“三大转变”:一是经济结构由轻型、偏轻型向高级化、重型化转变,二是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循环型转变,三是发展战略由以外源型经济为主向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转变。
大项目催生大工业,大工业提升竞争力。南海石化1200万吨炼油、广州丰田汽车整车、岭澳核电站、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等14项提高发展质量的大项目已于去年启动,省内投资达1630亿元。广东不断给以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为重要特征的重化、装备制造行业“加码”。石化、钢铁、汽车等工业增强了发展后劲,逐步扭转重工业不“重”的被动局面。根据广东对石化产业的规划,未来5年内广东省将规划投资1800亿元,重点新建、扩建5个炼油项目、5个乙烯项目,年生产总值将达7300多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
为摆脱因过度依赖外源型经济而存在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广东把迅速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全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如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广东出台“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等一系列措施,来自民间的活力、创造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能量迸发。去年,广东民营经济完成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5.1%,比2003年提高1.6个百分点。按照部署,广东省力争用5至7年的时间,使全省民营经济由目前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发展成“半壁江山”,即在未来几年里,使民营经济占据全省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
看产值更看附加值,重引进更重掌握核心技术,正成为广东越来越多企业的价值观。广东工业正从以加工装配为主向价值链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为主转变,并推动“广东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从参与初级分工转向参与中高级分工。2004年,广东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总额超过56亿美元。今年,广东有57个产品首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使广东的“中国名牌产品”总数超过160个,居全国首位。
广东“四小虎”之一的顺德推动“顺德制造”向“顺德研发”转变。连续7年称冠全球微波炉市场、在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三分之一的广东格兰仕集团,在美国设立有研发中心,企业的研发经费每年达到五六亿元的规模。而同在顺德的家电巨头美的集团,也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吸纳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员工加盟,向“世界500强”目标冲刺。
突出抓好四个重点
据悉,广东下一步将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等四个重点,形成区域龙头示范、重要产业支撑、骨干企业引领、名牌产品带动的自主创新格局。目前,广东正推进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珠三角传统产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腾出空间承接国际高新技术及产业落户,促进珠江三角洲产业朝更大型、更高技术含量、更环保的制造业中心方向发展。
根据广东的部署,广东省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区域、产业、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有明显提高;广州、深圳等若干个中心城市建成自主创新型城市,发展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技术自给率达到48%左右;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达到80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5%,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0%。到2020年,全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创新型广东”,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型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