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点火发射本版图片/新华社
飞船整流罩分离瞬间的模拟动画
飞船从15时54分45秒开始变轨
昨日上午九时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航天中心点火发射———
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航天中心点火发射。9时39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宣布: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发射成功。
6时15分
参加完出征仪式的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地面工作人员的护送下,乘电梯来到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前。聂海胜先进入飞船舱内。几分钟后,费俊龙进舱。两人按照《正常飞行手册》,对飞船初始状态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多达50多项,其中包括连接航天服电缆及舱内管路。
在向地面的最后一次报告中,费俊龙简洁地说:“15分钟准备完毕!”
“神箭”和“神舟”第一次迎来了两名乘客。他们将在太空中飞行多天,并且要从返回舱到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神舟六号飞行,将实现我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
6时32分
费俊龙向地面指挥部报告:“舱内初始状态检查完毕,设置正确。”
根据地面指令,费俊龙、聂海胜对航天服进行气密性检查。5分钟后,费俊龙报告:
“航天服气密性良好。”随后,地面医监医生分别与两位航天员核对生理数据。
7时左右,飞船返回舱和轨道舱舱门先后关闭。
8时整,飞船进入一小时准备。
8时55分
飞船舱内仪表板上出现“临射准备”提示。费俊龙、聂海胜检查调整束缚带,关闭头盔面窗。
倒计时50秒的时候,发射塔架中部4组长臂般的黄色摆杆向一侧打开,如同母亲松开了环拥在怀中的孩子。各系统与地面的连接已经断开,58.3米的船箭组合体毫无羁绊地矗立在97米的发射架旁。
长征二号F型火箭等待着它的第6次飞行。在一年又362天前的同一时间和同一个“港湾”,这种为神舟飞船“量身定做”的大推力火箭,载着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飞向了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时刻。
8时59分50秒
费俊龙、聂海胜庄重地举手敬军礼,向祖国人民致敬,告别。
4秒钟后,发射平台下方18米深的导流槽里,水流从密布槽壁的607个喷头里喷涌而出,将在30秒里汇成200立方米的巨大水面。火箭点火时,火焰和热气流如果直接上升,会对火箭造成损害,而导流槽的作用,就是通过水流的压力把火焰和热气流导向发射台两侧的出口。
9时0分0秒
“点火!”水火交融之中,轰鸣声震耳欲聋。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图像、数字不停闪烁。分布在三大洋上的4艘“远望”号远洋测量船和陆上的9个测控站,就要开始一场捕捉“神舟”信息的接力长跑4秒钟后,这个重达479吨的庞然大物离开了发射台。根据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的计算,要把1公斤的东西送入太空,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由于航天员人数和设备的变化,神六飞船重量有所增加,这枚火箭也因此成为6枚“神箭”中最重的一个。
第一次安装在火箭上的摄像头,把只有靠“坐在火箭箭体上往下看”这个不可能的动作才能收入眼底的画面,实时传回地面。
9时0分12秒
距地面211米的火箭向东稍偏南的方向拐了一个4到5度的小弯。
弯度越来越大,穿过低云薄雾,火箭在天幕上划出了一道亮白色的弧线。
线条还未散去,聚集在发射场周围的人们,已无法再用目光跟随加速飞行的火箭。下一页>>
9时02分
火箭实施第一个分离动作,抛掉了顶部身高8米、状如避雷针的逃逸塔。
此时,火箭的速度达到每秒1300多米,是音速的4倍。
背景:逃逸塔是位于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最顶端看上去貌似避雷针的装置。它是飞船发射段航天员的应急救生设施。它与上部整流罩、高空逃逸发动机、高空分离发动机、栅格翼、上下支撑支构、灭火装置和飞船的轨道舱与返回舱共同组成为有塔逃逸飞行器。
据航天发射专家介绍,逃逸塔是在飞船发射出现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异常情况下才发挥作用的救生设施,对于正常飞行来说是个白白消耗运载火箭推力的无效载荷。当飞船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可以利用飞船自身的变轨发动机将飞船推离危险区,然后降落。因此,当飞船飞行到一定高度后,若运载火箭工作正常,就会按正常程序抛掉逃逸塔。
9时02分16秒
火箭助推器分离。在距离发射场30多公里的大树里雷达测控站,主操作手郭毅用大型光电望远镜跟踪到了这个优美的动作:52公里的高度上,捆绑在芯一级周围的4支小火箭也就是助推器同时向4个方向散开,宛若花朵骤然绽放。
背景:助推器,是捆绑火箭的特点。20世纪初,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同一年,被后人誉为“航天之父”的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指出,单级火箭在当时达不到宇宙速度,必须用多级火箭接力的办法才能进入宇宙空间。
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让中国航天人引为自豪的“长二捆”,就是一枚由多级火箭串联、并联而成的大推力捆绑火箭。
9时02分39秒
一二级分离。在飞过平流层和中间层之后,火箭仅剩的芯二级就要和飞船一起接近大气层的边缘。
9时03分20秒
整流罩上的32把锁同时开启,两瓣罩体落入空中,露出“襁褓”里的飞船。此时,第二级火箭已经飞出了稠密的大气层,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
飞船的舷窗一下子亮了。来自110公里高空的光线,第一次映在中国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的脸上。
背景:火箭是将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等航天器送往太空的运载工具。火箭在大气层中穿行的时候,就像鸟儿在天空飞翔,不仅需要羽翼的保护,还要有像鸟儿羽翼那样流畅的线型,以保持气动外形,穿云破雾。但航天器的外形却不具备这样的特点,于是,航天专家们给航天器穿上了一件巨大的人工“羽衣”,这就是火箭的整流罩。
整流罩由高强度、轻质、耐高温,且无线电透波性强的材料制成,位于运载火箭的顶部,在保持火箭气动外形的同时,给有效载荷———航天器披上坚固的铠甲。
9时09分43秒
火箭迎来了它最后的辉煌。杨利伟是这样形容两年前他所经历的这一刻的:“‘砰’的一声,然后陷入一片寂静。”
此时,杨利伟的两位战友正在聆听着同样的天籁之音。
船箭成功分离。神舟六号飞船以每秒7.5公里的速度,在我国黄海上空200公里高处进入预定轨道。
583秒激情飞行,火箭在完成送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的使命后,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完美谢幕。
费俊龙和聂海胜开始了他们的第一天太空之旅。
9时39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宣布: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发射成功。
9时55分下一页>>
坐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指挥大厅内的航天员医监医生李勇枝开始与航天员通话:“01,从地面观察,你的各项生理指标正常,感觉如何?”“我感觉良好!”费俊龙回答。接着,李勇枝又询问了聂海胜,他大声回答:“感觉很好!”
10时32分,地面调度指挥员在确认飞船工作情况正常后,通知航天员摘下手套,解开束缚带。
11时05分
他俩解开束缚带后,开始第一次太空进餐。
15时54分45秒
飞船变轨开始,变轨发动机工作了63秒。
神舟六号飞船飞行到第5圈时,在地面指挥控制中心的控制下,由椭圆轨道转变为近圆轨道,变轨成功。这是此次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测控事件。
背景:据航天器轨道计算专家刘迎春博士介绍,神舟飞船与火箭分离后,进入预定轨道入轨点的高度大概为250公里,但是,由于飞船这时仍保持着较高的飞行速度,因此,它并不是在250公里高度做圆轨道运行,而是在近地点250公里到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
“飞船之所以要改变运行轨道,主要是为了自主应急返回。”刘迎春说,飞船变为圆轨道后,在第一、第三、第五天的运行轨迹基本是重复的,按照设计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便于飞船返回主着陆场。同时,圆轨道的自主应急返回方案相对于椭圆轨道来说,要更加便于设计。
17时29分
航天员费俊龙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在距地面343公里太空中的这个小小动作,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神舟五号的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21时30分,南大西洋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对飞船第一次测控取得成功,保证天地对话,随后费俊龙和聂海胜与家属进行了7分钟的通话。
本版文字据新华社电下一页>>
昨日上午九时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航天中心点火发射———
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航天中心点火发射。9时39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宣布: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发射成功。
6时15分
参加完出征仪式的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地面工作人员的护送下,乘电梯来到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前。聂海胜先进入飞船舱内。几分钟后,费俊龙进舱。两人按照《正常飞行手册》,对飞船初始状态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多达50多项,其中包括连接航天服电缆及舱内管路。
在向地面的最后一次报告中,费俊龙简洁地说:“15分钟准备完毕!”
“神箭”和“神舟”第一次迎来了两名乘客。他们将在太空中飞行多天,并且要从返回舱到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神舟六号飞行,将实现我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
6时32分
费俊龙向地面指挥部报告:“舱内初始状态检查完毕,设置正确。”
根据地面指令,费俊龙、聂海胜对航天服进行气密性检查。5分钟后,费俊龙报告:
“航天服气密性良好。”随后,地面医监医生分别与两位航天员核对生理数据。
7时左右,飞船返回舱和轨道舱舱门先后关闭。
8时整,飞船进入一小时准备。
8时55分
飞船舱内仪表板上出现“临射准备”提示。费俊龙、聂海胜检查调整束缚带,关闭头盔面窗。
倒计时50秒的时候,发射塔架中部4组长臂般的黄色摆杆向一侧打开,如同母亲松开了环拥在怀中的孩子。各系统与地面的连接已经断开,58.3米的船箭组合体毫无羁绊地矗立在97米的发射架旁。
长征二号F型火箭等待着它的第6次飞行。在一年又362天前的同一时间和同一个“港湾”,这种为神舟飞船“量身定做”的大推力火箭,载着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飞向了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时刻。
8时59分50秒
费俊龙、聂海胜庄重地举手敬军礼,向祖国人民致敬,告别。
4秒钟后,发射平台下方18米深的导流槽里,水流从密布槽壁的607个喷头里喷涌而出,将在30秒里汇成200立方米的巨大水面。火箭点火时,火焰和热气流如果直接上升,会对火箭造成损害,而导流槽的作用,就是通过水流的压力把火焰和热气流导向发射台两侧的出口。
9时0分0秒
“点火!”水火交融之中,轰鸣声震耳欲聋。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图像、数字不停闪烁。分布在三大洋上的4艘“远望”号远洋测量船和陆上的9个测控站,就要开始一场捕捉“神舟”信息的接力长跑4秒钟后,这个重达479吨的庞然大物离开了发射台。根据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的计算,要把1公斤的东西送入太空,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由于航天员人数和设备的变化,神六飞船重量有所增加,这枚火箭也因此成为6枚“神箭”中最重的一个。
第一次安装在火箭上的摄像头,把只有靠“坐在火箭箭体上往下看”这个不可能的动作才能收入眼底的画面,实时传回地面。
9时0分12秒
距地面211米的火箭向东稍偏南的方向拐了一个4到5度的小弯。
弯度越来越大,穿过低云薄雾,火箭在天幕上划出了一道亮白色的弧线。
线条还未散去,聚集在发射场周围的人们,已无法再用目光跟随加速飞行的火箭。
9时02分
火箭实施第一个分离动作,抛掉了顶部身高8米、状如避雷针的逃逸塔。
此时,火箭的速度达到每秒1300多米,是音速的4倍。
背景:逃逸塔是位于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最顶端看上去貌似避雷针的装置。它是飞船发射段航天员的应急救生设施。它与上部整流罩、高空逃逸发动机、高空分离发动机、栅格翼、上下支撑支构、灭火装置和飞船的轨道舱与返回舱共同组成为有塔逃逸飞行器。
据航天发射专家介绍,逃逸塔是在飞船发射出现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异常情况下才发挥作用的救生设施,对于正常飞行来说是个白白消耗运载火箭推力的无效载荷。当飞船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可以利用飞船自身的变轨发动机将飞船推离危险区,然后降落。因此,当飞船飞行到一定高度后,若运载火箭工作正常,就会按正常程序抛掉逃逸塔。
9时02分16秒
火箭助推器分离。在距离发射场30多公里的大树里雷达测控站,主操作手郭毅用大型光电望远镜跟踪到了这个优美的动作:52公里的高度上,捆绑在芯一级周围的4支小火箭也就是助推器同时向4个方向散开,宛若花朵骤然绽放。
背景:助推器,是捆绑火箭的特点。20世纪初,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同一年,被后人誉为“航天之父”的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指出,单级火箭在当时达不到宇宙速度,必须用多级火箭接力的办法才能进入宇宙空间。
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让中国航天人引为自豪的“长二捆”,就是一枚由多级火箭串联、并联而成的大推力捆绑火箭。
9时02分39秒
一二级分离。在飞过平流层和中间层之后,火箭仅剩的芯二级就要和飞船一起接近大气层的边缘。
9时03分20秒
整流罩上的32把锁同时开启,两瓣罩体落入空中,露出“襁褓”里的飞船。此时,第二级火箭已经飞出了稠密的大气层,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
飞船的舷窗一下子亮了。来自110公里高空的光线,第一次映在中国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的脸上。
背景:火箭是将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等航天器送往太空的运载工具。火箭在大气层中穿行的时候,就像鸟儿在天空飞翔,不仅需要羽翼的保护,还要有像鸟儿羽翼那样流畅的线型,以保持气动外形,穿云破雾。但航天器的外形却不具备这样的特点,于是,航天专家们给航天器穿上了一件巨大的人工“羽衣”,这就是火箭的整流罩。
整流罩由高强度、轻质、耐高温,且无线电透波性强的材料制成,位于运载火箭的顶部,在保持火箭气动外形的同时,给有效载荷———航天器披上坚固的铠甲。
9时09分43秒
火箭迎来了它最后的辉煌。杨利伟是这样形容两年前他所经历的这一刻的:“‘砰’的一声,然后陷入一片寂静。”
此时,杨利伟的两位战友正在聆听着同样的天籁之音。
船箭成功分离。神舟六号飞船以每秒7.5公里的速度,在我国黄海上空200公里高处进入预定轨道。
583秒激情飞行,火箭在完成送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的使命后,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完美谢幕。
费俊龙和聂海胜开始了他们的第一天太空之旅。
9时39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宣布: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发射成功。
9时55分
坐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指挥大厅内的航天员医监医生李勇枝开始与航天员通话:“01,从地面观察,你的各项生理指标正常,感觉如何?”“我感觉良好!”费俊龙回答。接着,李勇枝又询问了聂海胜,他大声回答:“感觉很好!”
10时32分,地面调度指挥员在确认飞船工作情况正常后,通知航天员摘下手套,解开束缚带。
11时05分
他俩解开束缚带后,开始第一次太空进餐。
15时54分45秒
飞船变轨开始,变轨发动机工作了63秒。
神舟六号飞船飞行到第5圈时,在地面指挥控制中心的控制下,由椭圆轨道转变为近圆轨道,变轨成功。这是此次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测控事件。
背景:据航天器轨道计算专家刘迎春博士介绍,神舟飞船与火箭分离后,进入预定轨道入轨点的高度大概为250公里,但是,由于飞船这时仍保持着较高的飞行速度,因此,它并不是在250公里高度做圆轨道运行,而是在近地点250公里到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
“飞船之所以要改变运行轨道,主要是为了自主应急返回。”刘迎春说,飞船变为圆轨道后,在第一、第三、第五天的运行轨迹基本是重复的,按照设计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便于飞船返回主着陆场。同时,圆轨道的自主应急返回方案相对于椭圆轨道来说,要更加便于设计。
17时29分
航天员费俊龙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在距地面343公里太空中的这个小小动作,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神舟五号的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21时30分,南大西洋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对飞船第一次测控取得成功,保证天地对话,随后费俊龙和聂海胜与家属进行了7分钟的通话。
本版文字据新华社电
作者:徐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