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9点,北京动物园最新统计显示:近5年来,关动物的铁丝网、铁栏杆悄悄消失。目前先后拆除的铁丝网和铁栏杆的面积已达4000多平方米,取而代之的是露天散养、大玻璃房等无障碍观赏区。北京动物园副园长张金国说:“‘拆笼行动’仍在继续,到2008年,有望进入‘无笼时代’。这将成为全国城市动物园中的‘领先者’。”
关进笼子一辈子就见过它自个儿
一直以来,上动物园,都习惯了眼中的动物被铁丝网画上无数个“×”或被铁栏杆截成好几段。
“动物园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就是一个笼子挨一个笼子,让人们习惯地认为‘动物就该被关在笼子里’。”张金国副园长不无担忧地说,“这种观念错了,动物生活在笼子里并非科学的动物园饲养方式。”
据张金国副园长介绍,笼养是过去动物园条件不完善时的权宜之策,这一套在国外许多城市动物园中早已被废止了。
张金国副园长列举了“牢笼养动物”的害处:其一,会导致动物身心不健康,许多动物从生下来到老死,只见过它的同类这一种动物。甚至有些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的独居动物,这辈子只见过它自个儿;第二,动物生活空间狭小,活动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天生善于奔跑的动物,导致他们体质弱,甚至影响生育能力。
拆掉笼子给动物尽可能大的空间
张金国副园长到美国、欧洲等许多发达城市的动物园“取经”,悟出了一个道理———动物园应该拆“牢笼”,给动物尽可能大的生活空间,给游人尽可能大的观赏空间。
于是,从2000年起,北京动物园开始不动声色地试行“拆笼”。斑马舍拆除了2000多平方米的“牢笼”;火烈鸟的家拆除铁丝网近1000平方米;长臂猿猴馆拆除铁笼264平方米;长颈鹿的露天铁网圈从3米高一下子砍到0.9米高,也就比长颈鹿的腿高些;还有大象馆、犀牛馆、两栖爬行动物馆……铁丝网和铁栏杆越来越少。
走出笼子动物们生活得越来越美
据北京动物园饲养队的张队长介绍,笼子是拆了,可动物走出笼子还得一步步来。目前所有走出“牢笼”的动物都很适应新环境,生活状态甚至明显优于从前。
比如鸵鸟,前些年它们是“人比黄花瘦”。有一只雌性鸵鸟都瘦得皮包骨头了,都“嫁”不出去了。现在饲养员模仿野生生态环境,把它们和斑马放在一块儿养,共享大面积露天活动场。鸵鸟能扇着大翅膀和斑马你追我赶,都锻炼出“肌肉”了。就连那只“骨感美人”也能吃能睡,明显丰满了。
此外,好些动物的生育能力也都提高了。过去动物园里的黄嘴黄獾从来没有生过孩子,今年7月,一只母獾竟顺利产下一个“千金”。
“拆笼回迁”的新居户型简介
“全园为家”型
业主代表:孔雀、雉鸡等
它们以前只有几十平方米的活动场地,四周和头顶全被铁丝网封严实了。现在,动物园撤掉了对它们的所有限制,实行“全园散养”,它们可以在园子里随便逛,成了动物园里的“自由人”。
“露天平原”型
业主代表:斑马、角马、剑羚、鸵鸟等
它们的新居是一片开阔平原,面积达8000平方米,地是沙土地,四周只有一圈半人高的木栅栏。为了在它们与游人之间留出安全距离,动物园在栅栏下挖了一圈壕沟,以示隔断。
“玻璃盒子”型
业主代表:猩猩、长臂猿、两栖爬行动物等
上个月,最新的猿猴馆落成了,四面加上头顶一水儿的都是用玻璃搭建。十几种猴子住进新家之后,不用成天挂在铁丝网上巴望着外面的游人。现在,它们可以在屋里的树杈上蹿来跳去,看见人来就兴奋,好像觉得是它们在观赏游人。下一页>>
“天然水景”型
业主代表:犀牛、鹤等
今年“十一”刚刚建成了湿地,丹顶鹤、白鹤、蓑衣鹤等都从铁丝网里搬到湿地。这里是它们野生的生存环境,可以自由趟水、捉鱼、飞高飞低。而游人只能站在湿地上一条70米长的栈桥上,观赏这些动物。
专家提示
笼子拆掉了游人难管了
拆笼让动物们的生活更健康,但也带来新问题:动物与游人变得更亲近了,但如何保证人不会伤害动物呢?
张金国副园长就曾亲眼看到,游人摸斑马棕毛时,突然使劲拍了斑马脑袋一下,吓得斑马连退几步。还有许多游客喜欢投喂,却不知哪些动物适合吃哪些食物,因此,常导致动物拉稀跑肚。
所以,动物园拆笼后,要求所有饲养员在打扫兽舍之余,全要参与巡视,看见游客惊吓、投喂动物,要立即制止。另外,园内所有小卖部禁卖塑料包装的甜食,以免游客拿着直接投喂动物。但张副园长表示,关键还要靠游人自律。
斑马日记很久很久以前……
也没有那么久啦!我一直住在铁笼子里,胆子特小。不过还有比我胆子更小的,动物园里有一位同样养在铁笼里的斑马,曾经因为游客突然高声吼叫而被吓得玩儿命乱跑,结果,一头撞在铁笼子上,死了。
所以,所有饲养员进入我们馆舍喂食时,到门口都要先咳嗽两声,让我们有个心理准备,不至于受惊。
2000年,突然传来“拆迁”的消息,而且第一个“拆迁地”就选中了我们斑马舍。拆笼前,我们就搬到了一处“临时住房”。
等我们“回迁”时,“老窝儿”已被大刀阔斧地改造了,砖墙推倒了、栏杆拔掉了、铁网拆除了……我们的家已经变成了一大片开阔的平地,四周围着些木栅栏。
这该先迈左前蹄还是右前蹄啊?
长期生活在铁笼子里的我们,面对新家无所适从,打心里害怕,有些同伴甚至都紧张得“没法儿活”了。
饲养员先让一两只胆子大些的斑马进去试试,我们这些胆子小的就在旁边观望。同伴们在那大“广场”上过得挺好的,饲养员就再放俩进去。就这样,一点点地我们家族都步入了新居。
现在,我们想撒开腿跑就能跑个够,原来的“脚病”也都好了,再不用饲养员帮我们“修脚”了。因为,我们过去在笼子里,跑动太少,四个蹄子摩擦不够,越长越变形,饲养员每年就有一项累活儿———帮我们人工打磨蹄子。<<下一页>>
今天上午9点,北京动物园最新统计显示:近5年来,关动物的铁丝网、铁栏杆悄悄消失。目前先后拆除的铁丝网和铁栏杆的面积已达4000多平方米,取而代之的是露天散养、大玻璃房等无障碍观赏区。北京动物园副园长张金国说:“‘拆笼行动’仍在继续,到2008年,有望进入‘无笼时代’。这将成为全国城市动物园中的‘领先者’。”
关进笼子一辈子就见过它自个儿
一直以来,上动物园,都习惯了眼中的动物被铁丝网画上无数个“×”或被铁栏杆截成好几段。
“动物园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就是一个笼子挨一个笼子,让人们习惯地认为‘动物就该被关在笼子里’。”张金国副园长不无担忧地说,“这种观念错了,动物生活在笼子里并非科学的动物园饲养方式。”
据张金国副园长介绍,笼养是过去动物园条件不完善时的权宜之策,这一套在国外许多城市动物园中早已被废止了。
张金国副园长列举了“牢笼养动物”的害处:其一,会导致动物身心不健康,许多动物从生下来到老死,只见过它的同类这一种动物。甚至有些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的独居动物,这辈子只见过它自个儿;第二,动物生活空间狭小,活动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天生善于奔跑的动物,导致他们体质弱,甚至影响生育能力。
拆掉笼子给动物尽可能大的空间
张金国副园长到美国、欧洲等许多发达城市的动物园“取经”,悟出了一个道理———动物园应该拆“牢笼”,给动物尽可能大的生活空间,给游人尽可能大的观赏空间。
于是,从2000年起,北京动物园开始不动声色地试行“拆笼”。斑马舍拆除了2000多平方米的“牢笼”;火烈鸟的家拆除铁丝网近1000平方米;长臂猿猴馆拆除铁笼264平方米;长颈鹿的露天铁网圈从3米高一下子砍到0.9米高,也就比长颈鹿的腿高些;还有大象馆、犀牛馆、两栖爬行动物馆……铁丝网和铁栏杆越来越少。
走出笼子动物们生活得越来越美
据北京动物园饲养队的张队长介绍,笼子是拆了,可动物走出笼子还得一步步来。目前所有走出“牢笼”的动物都很适应新环境,生活状态甚至明显优于从前。
比如鸵鸟,前些年它们是“人比黄花瘦”。有一只雌性鸵鸟都瘦得皮包骨头了,都“嫁”不出去了。现在饲养员模仿野生生态环境,把它们和斑马放在一块儿养,共享大面积露天活动场。鸵鸟能扇着大翅膀和斑马你追我赶,都锻炼出“肌肉”了。就连那只“骨感美人”也能吃能睡,明显丰满了。
此外,好些动物的生育能力也都提高了。过去动物园里的黄嘴黄獾从来没有生过孩子,今年7月,一只母獾竟顺利产下一个“千金”。
“拆笼回迁”的新居户型简介
“全园为家”型
业主代表:孔雀、雉鸡等
它们以前只有几十平方米的活动场地,四周和头顶全被铁丝网封严实了。现在,动物园撤掉了对它们的所有限制,实行“全园散养”,它们可以在园子里随便逛,成了动物园里的“自由人”。
“露天平原”型
业主代表:斑马、角马、剑羚、鸵鸟等
它们的新居是一片开阔平原,面积达8000平方米,地是沙土地,四周只有一圈半人高的木栅栏。为了在它们与游人之间留出安全距离,动物园在栅栏下挖了一圈壕沟,以示隔断。
“玻璃盒子”型
业主代表:猩猩、长臂猿、两栖爬行动物等
上个月,最新的猿猴馆落成了,四面加上头顶一水儿的都是用玻璃搭建。十几种猴子住进新家之后,不用成天挂在铁丝网上巴望着外面的游人。现在,它们可以在屋里的树杈上蹿来跳去,看见人来就兴奋,好像觉得是它们在观赏游人。
“天然水景”型
业主代表:犀牛、鹤等
今年“十一”刚刚建成了湿地,丹顶鹤、白鹤、蓑衣鹤等都从铁丝网里搬到湿地。这里是它们野生的生存环境,可以自由趟水、捉鱼、飞高飞低。而游人只能站在湿地上一条70米长的栈桥上,观赏这些动物。
专家提示
笼子拆掉了游人难管了
拆笼让动物们的生活更健康,但也带来新问题:动物与游人变得更亲近了,但如何保证人不会伤害动物呢?
张金国副园长就曾亲眼看到,游人摸斑马棕毛时,突然使劲拍了斑马脑袋一下,吓得斑马连退几步。还有许多游客喜欢投喂,却不知哪些动物适合吃哪些食物,因此,常导致动物拉稀跑肚。
所以,动物园拆笼后,要求所有饲养员在打扫兽舍之余,全要参与巡视,看见游客惊吓、投喂动物,要立即制止。另外,园内所有小卖部禁卖塑料包装的甜食,以免游客拿着直接投喂动物。但张副园长表示,关键还要靠游人自律。
斑马日记很久很久以前……
也没有那么久啦!我一直住在铁笼子里,胆子特小。不过还有比我胆子更小的,动物园里有一位同样养在铁笼里的斑马,曾经因为游客突然高声吼叫而被吓得玩儿命乱跑,结果,一头撞在铁笼子上,死了。
所以,所有饲养员进入我们馆舍喂食时,到门口都要先咳嗽两声,让我们有个心理准备,不至于受惊。
2000年,突然传来“拆迁”的消息,而且第一个“拆迁地”就选中了我们斑马舍。拆笼前,我们就搬到了一处“临时住房”。
等我们“回迁”时,“老窝儿”已被大刀阔斧地改造了,砖墙推倒了、栏杆拔掉了、铁网拆除了……我们的家已经变成了一大片开阔的平地,四周围着些木栅栏。
这该先迈左前蹄还是右前蹄啊?
长期生活在铁笼子里的我们,面对新家无所适从,打心里害怕,有些同伴甚至都紧张得“没法儿活”了。
饲养员先让一两只胆子大些的斑马进去试试,我们这些胆子小的就在旁边观望。同伴们在那大“广场”上过得挺好的,饲养员就再放俩进去。就这样,一点点地我们家族都步入了新居。
现在,我们想撒开腿跑就能跑个够,原来的“脚病”也都好了,再不用饲养员帮我们“修脚”了。因为,我们过去在笼子里,跑动太少,四个蹄子摩擦不够,越长越变形,饲养员每年就有一项累活儿———帮我们人工打磨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