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用左派(翼)和右派(翼)来划分西方政坛,似乎左派政党和政府离社会主义近,对中国的态度好,右派则离社会主义远,和美国亲近。近日,人们对德国大选结果倍加关注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人们担心右翼联盟党候选人默克尔当上总理之后,德国会出现亲美的右翼政府,不仅德国甚至连欧洲都可能向右转,德国与中国的关系也可能会变得冷淡。
其实,这种担心既没必要也没用处。西方的左右两翼或者左中右等几翼实际上都是平衡政治的不同砝码,所谓西方民主政治,说穿了是不同政党或政党集团之间的平衡。不过,既然是相互平衡,作用力往往相反。所以,人们会看到朝野各政党或政党集团之间相互攻击,时常会有“凡是对手反对的自己就拥护,凡是对手拥护的自己就反对”的现象。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左还是右的执政理念都会被一个不变的因素左右,那就是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各政党可以上台之前说一套,上台之后再做另一套。至于大选对外交的影响,不能说没有,但也不能夸大。德国对中国怎么样,对美国怎么样,主要不是取决于执政的是左派还是右派,而是这些国家的利益需要。
许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比如,美国总统大选时,对华政策时常被拿来说事。两位候选人总是一个态度软些,另一个硬些。可是,即使对华强硬的人当选,他也不得不从国家利益出发来发展对华关系。再如,乌克兰的尤先科在“橙色革命”中成为总统后,并没有像国际社会普遍预料的那样迅速倒向西方,相反,如今乌克兰与俄罗斯似乎越走越近。默克尔在确定成为下一任德国总理后,也表示德国对华关系很重要。以国家利益为中心,新当政者可以对前任的政策做出某种程度的调整,但很少进行根本性改变。
另外,随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增多,西方政坛各派政策日益呈现出趋中化的倾向。除了个别极端的政党之外,多数政党都是右派不右,左派不左,趋向中间,于是才使像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这样的政治主张得以施行。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单凭政治、经济和外交主张,已经很难分出谁是左派,谁是中派,谁是右派了。由此看来,西方政坛,不宜以“左右”而观之。(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taolun@people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