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进省城看病还是头一次,贵不贵,我也不知道,反正我也没有比较。生了病总得看,但是花钱多少有讲究,我感到这里的挂号费和检查费比区上的要贵”。10月13日,西安市临潼区57岁的黄炳坤在省人民医院挂号窗口对记者这样说。
黄炳坤也许还不知道,从10月10日起,全国有22种400多个剂型药品降低了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幅达40%左右。这是自1998年以来我国第17次药品大降价。在新调价后的第四天,本报记者对省城几家医院及就诊患者进行了采访。
单位:省人民医院
黄炳坤1969年参加工作,两个孩子都已参加工作,但他的老伴还在农村,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眼病,血压也很高,他本人在临潼军械修理厂工作,每月工资951.4元。他说,这次来省医院看病,是听说这里腰椎间盘突出病治得好。此前,他曾在当地医院实施保守疗法,牵引一次20元,已作了10次,但效果不太理想。10月4日,他曾到省医院来过一回,挂号费花了5元,复位一次200元,算起来比临潼高多了。
黄炳坤带着淡淡的忧伤说,现在老百姓看病的确不容易,我和老伴每年医药费就要花掉2000多元,而且还是尽量不到医院去看,有些头痛脑热自己买些药吃一吃,周围有很多人确实看不起病,有病也是硬往下扛。
黄炳坤还说,现在的药价比10年前贵了两倍还要多,而且药效也大不如从前了。他平时在医院门诊看病单位不会给报销,只有住院治疗超过600元以上,超出的部分才能报销80%。他感到医保部门的这样设置不很合理,大多数老百姓一年看病都是花费几百元,真正得大病住院的没有几个,因此群众的小病小钱也应予以报销。
在省人民医院行政办公室,药剂科专门负责药品价格的赵小兵说,医院在10月8日就接到了有关方面的降价文件,在10月9日下午4时就提前开始执行新的药品价格,医院仅此一项就减少收入52万余元。他说,今年已是第五次大规模的降价,除了麻醉药品和精神类药品外,医院所有的药品在几次降价中,全部进行了调整,平均降幅在51%。负责宣传的杨红玲也说,省医院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较突出的举措是,由七八位药性药理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合理用药督查小组,定期深入病房查房,对主治大夫所开出的处方进行核对检查,如果发现大处方或用药不合理等现象,立即予以纠正。同时,医院还决定药品收入与科室收入脱钩,并将抗菌素类药品的使用情况公布通报,让医务人员互相监督,以缓解老百姓的“看病贵”难题。
单位:高新医院
在西安高新开发区内的高新医院,记者看到,这里宽敞整洁,人文关怀的气氛很浓。来这里就诊的不仅有居住在开发区的群众,还有从外地专程赶来的患者。家住商洛市商州区的农民骆启国是在儿子和女儿的陪护下来这里看病的。
今年68岁的骆启国头痛病已得了两年多,当地的几家医院都认为是因颈椎引起的,前前后后他已花费了5000多元,但一直没有查出病因,头仍然很晕很疼。这次他是在儿女的反复劝说下才到省城看病的。
骆启国说,不知得了什么怪病,花了那么多钱咋就看不好呢,连具体病因都查不出来,钱真是白花了。他自己年纪大了,挣不下几个钱,儿女们挣钱也都不容易,到医院看病真是太花钱了。
骆启国的女儿在一旁说,这家医院对65岁以上的患者给予医疗优惠,今天做了血液、颈椎、心电图和肌电图4项检查,按规定要交500多元,优惠后只交了320元,她感到还算满意。但骆启国的儿子表现出有些不愉快。他说,这些检查他们都在别的医院做过了,但高新医院认为别的医院所做出的检查不可靠,对检查报告不放心,仍然要求在这里重新检查。他说,这不是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吗?
高新医院的药费到底高不高?该院一部门负责人程援军介绍说,高新医院不是开发区有钱人的医院,该院的收费比其他医院均低30%,尤其是从去年9月以来对单病种疾病的治疗实行的打包收费,将诊断、治疗、手术、药品、床位等相关费用包干标价,比如妇女分娩,单胎顺产只需1500元。这样,就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实实在在看病,这项举措深受老百姓欢迎。他说,在医院看病到底贵不贵,要由老百姓说了算。
单位:交大一附院
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看病的人很多。拿着处方划价单的患者吴力江,在药房大厅的触摸式电脑旁不停地翻阅查对药价。他说,国家前几天才公布了新的药品降价通知,但在这里有许多降价药品找不出来,现在的“药品名”及其“商品名”十分繁杂,而且剂型和剂量都不统一,难以与报上公布的降价名录进行对照。
来自宝鸡凤翔县的患者李大伟说,大夫给他开的治疗心脏病的“雅施达”药,在这里显示的是每盒44.8元,但医院对面的药店只卖30多元,虽然大夫在这里开了药,但他还是要到外面去购买。
该院两位护士领着一位患者亲戚也到显示屏前查对药价。她们看到这里显示出的“抗病毒冲剂”价格后,不由自主地吐了吐舌头,“这里咋13块多,外边才是7块多,咱们还是出去买吧。”
对“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问题,医院有医院的理由,患者有患者的看法,医患双方各执一词。要真正落实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任重而道远,仅仅是药品价格的下降还不够,重要的是,要尽快建设一个覆盖全民的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
(本报记者 焦永兴 成全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