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别墅与藏民笑脸构成眩眼风景。邓勃/摄
翻越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便是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的地界了。车窗外不时掠过一座座雕梁画栋的藏式村庄,依山傍水,静卧在绿绿的河谷中。
“看这些藏族村的硬件设施,不比你们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别墅差吧?”工布江达县副书记牛云生脸上写满欣慰与自豪。近几年,他主抓县里的农房改造工作,目前全县已有21个镇(村)、1400多户藏民告别旧房子,搬进了全新规划设计的新村,被列为西藏全自治区的农房改造工作示范县。
在工布江达县仲村,记者信步走进村民索朗尼玛家。这是一幢三层的藏式楼房,每层面积近200平方米,有阳台、有车库。屋里自来水、电话、电器一应俱全。这是一个富裕村,仅索朗尼玛家,每年靠大卡车跑运输,上山采挖虫草,年收入最低可达五六万元。
这样的藏家别墅,每幢造价在8到10万元,政府和援藏资金投入1至2万元,其余资金靠村民自筹。全县为此共投入了8000多万元。
在别墅区的后头,是一片低矮、狭窄的土坯房、木板房。过去,藏民们就世居在这样又黑又脏的旧房子里,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
金达镇的桑生村,过去是全县出名的穷村,地处偏僻的山窝。桑生村饮用水质不行,全村80%的人患有大骨节病,村民们对生活毫无盼头。为此,许多人天天躺在村口晒太阳、睡大觉。
由于农房改造,桑生村21户人整体搬到了318国道旁,搬进了21幢崭新的楼房。村名也从此改为“新生村”。新生村里,不但房子明亮宽敞,还有专门的温室大棚和牛棚。
生活环境发生巨变,藏民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从此悄然改观。新生村的村民们不知何时变得忙碌起来了。头脑灵活些的人家,沿国道开铺面做起了小生意,也有人把房子租给四川人开饭店。(傅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