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曹智、田兆运、黄明)北京时间16日上午9时,神舟六号进入第64圈飞行。在整整4昼夜的寰宇巡行中,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中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承前启后的重要一步。
人间4昼夜,神六已经历64次日升日落。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创造着我国航天史上一系列崭新的记录:第一次脱下航天服进入轨道舱,第一次进行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研究,第一次进行压力服穿脱试验……中国航天,在这一系列的“第一次”中,进入到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新阶段。
我们为费俊龙、聂海胜感到骄傲和自豪,更为日新月异的祖国航天事业感到骄傲和自豪。
曾几何时,我们甚至连一辆汽车、一艘轮船都不能制造,今天,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中国,却能够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能实现的飞天梦想,奇迹般地变成了现实。
历尽磨难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我国载人航天之所以能一步一个台阶,靠的是几代航天人几十年的顽强拼搏、自主创新,是他们不断以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非凡气魄,留下了一串串令世人为之惊叹的足迹——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975年11月,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1980年5月,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了运载火箭;1981年9月,我国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3颗科学实验卫星……
1992年,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的时候,尽管我们已经掌握了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实施载人航天,却几乎一切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航天人。经过不懈探索和艰辛努力,他们突破了一个又一个被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掌握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科学,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业。作为一项涉及众多科技领域的宏大系统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包括航天员、空间应用、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着陆场7大系统,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汇聚了全国数千个单位,仅参试的工程技术人员超过10万人。为了一个民族共同的飞天梦想,他们团结协作、密切协同,形成了万众一心的强大合力,托举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向更广阔的太空进军。
两年前,也是在这金秋时节,经过几代航天人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奋斗,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飞冲天。在343公里的高度上,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航天器上看到了人类美丽的地球家园。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行就实现了从一人到两人,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返回舱进入到轨道舱……费俊龙、聂海胜的此次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人的太空探索之旅,从此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
与人类走出森林、走向大海的每一次探索一样,迈向太空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险阻和牺牲。正是一次次战胜险阻、一次次前赴后继的历程,造就了一个个无畏的勇士。而这些无畏的勇士,又引领着人类文明不断迈向新的领域。
作为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具体实现者,两年前独上九霄的杨利伟、4天前开始多天太空之旅的费俊龙、聂海胜,他们无疑都是真正的英雄,是中国千千万万航天人的杰出代表。
今天,当我们仰望天空,除了祝福航天员旅途平安,还要衷心感谢他们为祖国和人民所建立的卓著功勋。
今天,当我们仰望天空,更想告诉正在太空中遨游的巡天英雄,祖国和人民期待着你们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