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贾永)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入碧霄。
从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结束环绕地球325万公里的太空之旅,回到祖国的那一刻起——中国航天,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它预示着,在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后,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空间科学试验的国度。
两度金秋,两度飞天,两度辉煌。从杨利伟两年前独自一人造访“天宫”到今日黎明费俊龙、聂海胜携手巡天归来,太空还是那片太空,中国航天人却用一系列的飞跃,把一个国家崭新高度标记在了太空之上:成员从一人到两人,飞行时间从一天到五天,航天员活动范围由返回舱扩大到轨道舱……
这是中国航天人的新高度,也是中华民族的新高度。
它表明,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有能力依靠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是中华民族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结晶;载人航天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载人航天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和启示,是我们国家政治优势的生动展示。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突破,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作为一项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包括了飞船、火箭、测控通信等七大系统,涉及力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自动控制、微电子等众多领域。投入研制、试验和协调配合的单位多达3000多个。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又一次空前迸发。无论科研人员还是保障人员,无论火箭、飞船的研制者,还是发射场、着陆场的建设者,情系载人航天事业的千军万马用齿轮咬合般的协作精神,汇聚成了助推神舟飞天的强大力量。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进展,靠的是自主创新的勇气、智慧和精神。对于载人航天这样影响国家发展的尖端技术,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来突破。广大科技工作者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发展,不仅在载人航天领域不断突破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而且锻造出了一大批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航天人才。从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载人飞船,到可靠性、安全性分别达到97%和99.7%的运载火箭,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到先进的航天测控网……一系列新技术、新创造、新成果,无不是航天人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飞跃,靠的是艰苦创业的作风,靠的是在重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种种难关面前敢于胜利的顽强斗志。因为有了这样的作风和斗志,中国第一代航天员在短短5年内具备了遨游太空的能力;因为有了这样的作风和斗志,勇攀科技高峰的中国航天人用仅仅11年的时间,实现了发达国家航天界几十年的跨越,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载人航天系统奇迹般的变成了现实;因为有了这样的作风和斗志,在中华民族圆梦九天两年之后,双人五天的太空飞行,使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又一重大突破。
一个国家的高度,需要一些标志性成果来体现。如同两弹一星一样,两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把中国的大国地位,把中华民族的信心、自豪与荣耀托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当曾经的梦想都成了光荣,光荣又孕育着新的梦想。中国已经宣布实施探月计划,建立太空站,进而飞向火星……中华民族的梦想也会因此飞翔的更高更远。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在神舟六号载人飞行圆满成功之时所说,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所有的新高度都是新的起点。
何止是中国航天人,对于我们这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哪一次跨越不意味着新的起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虽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开拓奉献的作风和精神早已加注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火箭之中,它必将托举中国在新的起点上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