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李 锐 陈抒怡
引言:如果将“神六”比喻成一个巨人,那参与其研制的上海航天局,无疑可以称为“神六”跳动的脉搏,因为“神六”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上海航天局这个“脉搏”上显现。
昨日,返回舱终于安全着陆了!自从接到采访任务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与上海航天局保持联系,通过这个“神六”跳动的脉搏,密切关注“神六”的动静。从飞船发射升空到遨游太空,直到返回舱成功着陆,我们与其分享着成功的激动和喜悦。
绝密发射时间靠猜测
国庆节尚未结束,关于“神六”发射升空时间的报道,已经频繁出现在国内大小媒体的显著位置,但几乎无一例外,都未能得到权威部门的证实。作为“神六”的研制单位,上海航天局无疑会较早把握这一时间,而记者的关注点也就在此处。
国庆节刚结束,我马上与上海航天局有关部门联系,询问具体采访的相关事宜。由于条线记者的努力,我们的关系得以很顺利沟通,但由于涉及国家保密,很多关于“神六”的消息根本不会透露,其中“神六”的具体发射时间无疑更是重中之重。
走进上海航天局,我就能明确感受到气氛的紧张,除了门口严格的身份检查外,里面的工作人员无论是哪个科室,只要听说是记者,马上都会绷紧神经,一脸严肃的表情根本不可能透露任何消息。负责对外宣传的冯主任,也不会透露半点信息。
这样,直到10月11日下午,关于飞船升空的消息还是众说纷纭。我试着与冯主任联系,探探他的口风。“明天一大早,来上海航天局看发射,”冯主任的答复很简练。至于具体的时间,冯主任还是没有透露,只说早晨8点之前到达。
这时,我们心里基本也有了数,那肯定是在10月12日上午发射了。
上海航天局昨晨无眠
虽然对“神六”凌晨返回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还是没有想到我们采访小组一行必须在凌晨3点之前赶到上海航天局。昨日凌晨1点多,我从被窝里爬出来时还在愤愤不平:只有没睡撑到这么晚,还从来没有起过这么早。但是,当我们2点多赶到上海航天局时却被吓了一跳,大门口的人群进进出出,电视台的采访车排了一溜,除了天还黑着外,谁还能想到现在是凌晨呢?
走进上海航天大厦三楼的转播大厅,乖乖,来得人还真多。有不少是刚进航天局不久的新人,有的是看起来年纪很大的航天专家。不过,不论是老的少的,看起来居然一点疲态都没有。
随着时间的推移,转播厅里人越来越多,大家的精神也是越来越好。当电视上的主持人宣布,我们的“神舟六号”飞船已经打开了降落伞时,一阵超过100分贝的叫好声突然从人群中爆发出来,拍掌声、敲打声此起彼伏。上海航天局801所的施灵虽然就站在我的边上,但必须扯着嗓子对我说:“我们生产的反推发动机马上就要起作用了。虽然发动机工作时间只有100毫秒,但它却可以保证航天员安全回到地球。”
凌晨5时38分44秒,等待良久的航天员出舱画面终于出现在了电视上,“成功了!”400多名在大厅中观看电视节目的人一起发出了了欢呼声,准备许久的香槟酒终于开启,但是,香槟酒开启的声音已经被欢呼声完全盖过,这个时候谁还在乎香槟酒的颜色和味道呢?大家的眼睛都忙着盯住电视屏幕,嘴巴都忙着欢呼。
真的,这时候,还有什么比看到黄皮肤、黑头发的航天员顺利出舱更幸福的事情呢?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国家科技进步更高兴的事情呢?就算不睡觉也值!
技术人员平凡之中藏高深
“神六”飞船让两名航天员红透大江南北,他们的吃喝拉撒我们都了如指掌。但是真正让飞船运行工作的科技人员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呢?昨日下午,在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内,我们一群记者夹队欢迎一辆载满上海神舟试验队队员的专列。
谁知道从列车上呼啦啦下来一队人,衣着表情都是平凡得再也不能平凡的人。到底谁是谁啊?没办法,只好让业内人士介绍一下,“这位是冒着生命危险给我们飞船加注燃料的人。” “这位是给飞船拔去最后一个插头的人。”“这位是研究飞船太阳能板的人。”……我一边听,一边匆匆作着笔记,原来这些人都是深藏不露的高手啊。
昨日我还登上被称为“神秘专列”的航天局专用列车一探究竟,却发现它与普通的列车大同小异,拥有2个硬卧车厢和1个软卧车厢。据说还是80年代火车配置,车上没有电视,技术人员想知道飞船是否顺利返回,还得靠广播和手机。但是,该专列也并非浪得虚名,记者在列车后面还发现了两个圆柱形的“大肚子”车厢,据了解,这两个车厢各长26米、宽3.13米,专为装载火箭使用。看来,这辆列车也和航天人员一样很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