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的右门洞就是景山前街25号。在这里,巴金将曹禺推上舞台。(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蒲东峰 摄
看上去,巴金对北京的感情没有对南方的一些城市浓烈,然而,这位百岁老人对北京的感情是含蓄的:他最初的求学梦想是希望在北京实现,而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件工作”———建立文学馆也是在北京完成。
北河沿大街 北大求学梦未果
东城区北河沿大街两边如今几乎都是住宅小区,昔日的胡同酒肆早已不见踪影,一个名为同兴公寓的地方也早已像风一样消失在嘈杂的车水马龙中。
1925年8月,为了报考北京大学,巴金只身北上,第一次来到北京。经人介绍,他在北河沿同兴公寓住下。临近考试,却被查出患了肺病,他不得不放弃考试。府右街互助巷结缘沈从文夫妇
提起府右街互助巷,很多人都知道。可问起府右街达子营,却鲜有人知。很多年以前,互助巷就叫达子营。现在,在互助巷众多的房子中,已经找不出当初沈家的宅院了。
1933年9月,巴金在上海得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结婚的消息后发去贺电,祝他们“幸福无量”。沈从文则邀请巴金到他在达子营的新家做客。当时巴金在上海尚无他事,就决定到北方来看看,被安排住在沈从文的书房里。后来,巴金每次到北京都会去看望沈从文。
景山前街25号 把曹禺推上舞台
现在,住在景山前街25号的居民鲜有人知道巴金曾在此居住过。20世纪30年代初,这里只有5户人家,安静而清幽,它当时的名字叫三座门大街十四号。
1933年10月,靳以和郑振铎在这里筹办《文学季刊》。巴金随后也从沈从文家搬到这里,参与编辑工作。李健吾、曹葆华、卞之琳、何其芳、萧乾等也是这里的常客,这里成了小型的文人交流中心。每天晚上,巴金和靳以对着一盏台灯、隔着一张大写字台,工作到深夜。正是在这里,巴金如伯乐一样发现了曹禺。
巴金曾在《回忆曹禺》一文中写道:“北平三座门大街十四号南屋,故事是从这里开始的。靳以把家宝(曹禺原名为万家宝)一部稿子交给我看,在南屋客厅旁那间蓝纸糊壁的阴暗小屋里,我一口气读完了数百页的原稿。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在我面前展开,我被深深震动了!”曹禺当时还是清华的学生,很多人对发表他的作品不看好。最终,在巴金的强烈建议下,曹禺的处女作《雷雨》发表在《文学季刊》第三期上,一位戏剧家从此诞生。
在三座门大街居住期间,巴金与朋友们经常去北京图书馆(西城区文津街7号,现为国家图书馆分馆)和北海公园。1934年7月,巴金称“住厌了”北京,返回上海。
芍药居文学馆路 45号完成最后的工作
1985年3月,现代文学馆在北京西郊万寿寺开馆,巴金到场祝贺,这是他最后一次到北京。由于万寿寺是文物保护单位,不能作为永久性的参观地点,1993年,巴金致信江泽民,希望能够新建文学馆。新馆于1996年11月25日在朝阳区芍药居附近奠基,1999年竣工,2000年5月23日正式开馆。巴金曾表示建立现代文学馆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件工作”。
巴金的铜制手印镶嵌在新馆的大门上,引领着参观者步入现代文学的殿堂。巴老的塑像伫立在新馆的院子里,见证着文学馆的风雨历程。本报记者 卜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