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3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撰文说,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再度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自豪感,两名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也成为新的民族英雄。但有学者指出,公众和媒体不应仅仅停留在欢呼和树立新英雄的层次,更应了解神舟六号对中国科技、经济、军事以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
中央电视台昨天对神舟六号发射的直播,更吸引了大约5亿人观看。由于官方对神六发射采取相当开放的态度,神六所引发的新闻大战甚至比两年前发射的神舟五号更加激烈。
文章说,不少媒体对神六的报道变成了一场“造星运动”,它们拿出“追星”的功夫深入挖掘航天员的个人资料,甚至爆炒航天员的家属和家乡,似乎航天员才是神六能上天的头号功臣,神六的意义不过是打造两个英雄人物。
有关学者指出,神六上天固然值得中国人大事庆祝,费俊龙和聂海胜也当然值得赞扬,但这些远不是神六带给中国的全部。除了欢呼和“追星”外,媒体应该更多地介绍神六的科技意义、经济价值和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这样才能使更多人理解中国为什么在并不富裕的条件下大力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数据表明,中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另有学者认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将有助于塑造中国的太空文化。未来的太空电影中拯救世界、与外星人较量的英雄,无疑会有黑头发、黑眼睛的龙的传人;流行音乐中,将会更多地响起“神舟”启发而来的天籁;而中国人也将学会运用东方的方式,向全世界反映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多重情感。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