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每天,一个老人的身影都会出现在华林山二马路附近,她要么与熟人聊聊天,帮大家排忧解难,几十年如一日。她就是89岁高龄的陈慧芳老人——华林坪社区唯一一个西路军女战士。近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这位令人尊敬的老红军,多年来过着艰辛的生活,但就在这样艰辛的生活中,陈慧芳老人数十年来还收养帮助过多名孤儿。
九旬老人关心国家大事10月18日晚,记者来到了陈慧芳老人的家。老人的孙子朱建华正在厨房做晚饭,6岁的重孙女正趴在饭桌上写作业,在大砂坪打工的孙媳妇还没下班。记者进屋时陈慧芳老人正坐在床沿休息,因为她最近哮喘得很厉害。记者发现这户两居室的房子只有20多平方米,住着老人的孙子、孙媳妇和重孙女共四口人,到处堆放的杂物使屋子显得更加局促。
记者发现老人的床头放着一台破旧的孔雀牌电视机,朱建华说这台电视是上世纪80年代买的。老人指着那台旧电视机告诉记者,她很关心国家大事,每天都要打开电视看看新闻。
提到最近发射成功的“神舟”六号飞船,老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紧紧握着记者的手感慨地说,“国家强大了啊,我们都可以飞到天上去了!
看着他们飞到天上,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比当年在战场上还紧张。”朱建华告诉记者,虽然旧电视图像很模糊,但奶奶看新闻的时候非常认真,目不转睛。
回首悲壮的西征路陈慧芳祖籍江西,1916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十几岁时跟随父亲到遵义参加红军。
1936年10月,陈慧芳随红四方面军第二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会宁,之后加入了新组建的西路军。
当时20岁的陈慧芳以及从南方来的好多女战士都担任卫生员,她们不直接参加战斗,除了日常为战士提供护理外,她们有时也会上前线表演歌舞为战士们打气。
至今,老人还能依稀记得当时的几句歌词:“出草地,过岷山,红军战士不怕难。
战会宁,夺甘南,如今跨过黄河岸。战友们,斗志坚,要让马匪心胆寒。
杀民团,过祁连,河西走廊红旗展。”在雄壮歌词的背后,陈慧芳和她的战友们经历了难以言说的磨难。
1937年,马步芳军队对立足未稳的西路军展开了进攻,陈慧芳和其他几名战友被俘虏,随后被关押在西宁。
后来,陈慧芳及其他被俘姐妹被谢觉哉同志营救。
当时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女卫生员在青海当地成了家,30岁出头的陈慧芳后来在兰州定居。
收养了多少孤儿记不清了60年过去了,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经历,更少有人追问她的过去,她常年过着贫寒而孤寂的生活。陈慧芳老人虽然结过婚,但一直没有生育。她把爱都给了那些可怜的孤儿。多年来,她先后收养过很多孤儿。目前和老人一起生活的朱建华是老人收养的最后一个孩子。
33年前他才3岁,被父母遗弃后陈慧芳将他带到家中,像待亲孙子一样抚养他,在朱建华小的时候,因原来居住的小院人员复杂,为不影响朱建华的成长,陈慧芳仿效“孟母三迁”,将家搬到了华林山半山腰的一间民房里,直到1994年市民政局才把老人安置到目前的住所。
陈慧芳一生到底收养过多少孩子?她自己已记不清了。
朱建华说:“老人以前抚养的好几个孩子现在都已失去联系了。
目前知道的有三个在兰州,老人还清楚地记得其中两人的名字和工作单位,但他们现在也很少与老人来往了。”提起此事,老人说:“他们都好着呢,其他的再不说了。”晚年生活依然俭朴在老人的家里,记者看到了一本《甘肃省优抚对象定期定量补助证》,上面完整地记录着老人从2000年初到今年6月每月领取补助的明细记录,一开始每月是375元,现在每月能领到647元。
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老人可以申请多领一些,只要她开口,政府一定会办到,但每次问她有什么困难时她都表示没有。采访中,老人对此的解释只有一句话,“现在还有一些地方有灾害,相比他们我过得好多了!”本报记者刘志广党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