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者:
不要“妖魔化”变性人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陈瑜、秦惠英、周娜等人愿意面对媒体,诉说他们的遭遇和艰辛,但更多的变性人则选择了回避。“他们一直很矛盾,既想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尊重,又不愿意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已经研究变性人问题15年的社会学者吴兴人先生称:“他们主要顾虑的,还是社会的压力,主要是社会的偏见和误解,不但是他们本人,而且会殃及亲人。”
据吴兴人介绍,对于易性病的研究,国外要早得多,最早有所建树的是美国人马丁诺,1953年他的自传体纪实文学《变性人》,以亲历者的身份向世人介绍了身体、心理、生活等的变化,后来还获得普利策传记奖。马丁诺曾经调查了100名作过变性手术的患者,发现94%的患者因为不能被认可而搬迁,过起隐姓埋名的生活,70%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就搬到了郊区人烟稀少之处,只有20%的患者愿意留在城市里。“即使在美国,社会对变性人的舆论压力也是很大的。”吴兴人称。
吴兴人认为,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变性手术是对“男女有别”传统观念的极大冲击,尤其是在中国社会,这种传统观念更是根深蒂固的,很难短期改变人们的认识和误解。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媒体也充当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吴兴人认为:“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和报道,也加深了社会公众对变性人的误解和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