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本月8日发生在南亚克什米尔地区的7.6级大地震已造成4万余人死亡,6万人受伤,330万人流离失所。由于受灾者逾半是儿童,巴基斯坦政府称该国“失去了整整一代人”。
过去两周里,本报两名特派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每天乘坐美、巴军用直升机往返灾区,成为了惟一走遍巴基斯坦各灾区的中国记者。在伊斯兰堡、在曼色拉、在穆扎法赫拉堡、在巴拉考特、在巴格、在卡威伊……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详实资料。在余震不断、赈灾形势仍然严峻的时候,我们谨以此纪念这场伤亡超过10万人的大地震。
本报特派记者 刘戈 雷宇摄影报道
这次大地震发生后,多个国家的军队出动了大量直升机,从公路毁坏的深山往外界运输数以千计的伤者。也正因军队的帮助,我们才能每天“打飞的”乘坐军用直升飞机往返巴基斯坦各大受灾城市。
在巴基斯坦,我们先后“蹭”了8次飞机,轮换了6种机型。这些飞机分别来自美军、德军、巴军和一个瑞士的NGO。我们采取的办法很原始,就是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到空军基地去“蹭”,跟每一个机长搭话套近乎。虽然大多数外国军人都没听说过成都,但每当我们一提起来自熊猫的家乡,蹭飞机立刻就容易许多。对军队资源的充分利用使我们走遍各灾区,目睹了整个生动宏大的救灾运动,也目睹了地震带来的全面伤害。
在穆扎法赫拉堡、在巴拉考特、在巴格……废墟中尸臭无处不在,又似乎飘来飘去,空气中到处是这种绝情的味道,使我们终生难忘。在巴拉考特的一所学校,废墟中埋藏了1000多具学生的尸体。一位当地老人领着我们参观那所被夷为平地的学校,站在教室的黑板上,他放声大哭。原来,老人的两个孙儿就埋在他脚下的废墟中。就在当天上午,他刚刚参加了哥哥的葬礼,哥哥一家13口,如今只剩下4个伤员。
除了死者,获救伤员的处境也不妙。在巴格、穆扎法赫拉堡,在尽管几乎每一刻钟就起降一架飞机,但由于大多运力有限,上千灾民被迫躺在草地上等候飞机调配。克什米尔山区小雨不断。伤员们无法移动也无法遮挡,只能任凭伤口在日光和雨水中浸泡。
就在我们采访的这段日子里,高强度的余震仍然频频发生,给救援工作和灾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9日早上,一次强烈的余震,甚至令我们衣不蔽体地从睡梦中跑到大街上,而这时街上已满是口诵经文的当地人。
效力于四川东方电气的工程师黄炳坤是地震中遇难的惟一国人,另有三名中国人在地震中受伤。震后余震不断的日子里,他们都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体验。在伊斯兰堡一个名叫JIN?鄄NAH的超级市场上,我们曾遇上了东方电气的李冰(音)先生,他正在为国内的亲朋采购纪念品。地震后,他们的生活、工作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工作还是要做起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