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缥缈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实际上是在投资,他们却以为自己是在消费呢?
请大家相信我,这种事一直都有。
几年以前,我看到一份消费报告,上面写着:“对职业经理人的调查显示,人民币在未来将有10%-15%的贬值。”报告建议,应当尽快地把手中的货币购入投资品,或者换成其他外币。
但是,报告的撰述者又是如何知道人民币必将贬值,而不是升值呢?其实一个简单的消费测试,就能让这种报告的结论是否正确一目了然:你可以去买一个苹果,或者汉堡包,看一看它们的价格增长水平是否超越了你的工资增长——如果消费品的涨幅超过工资的涨幅,那么选择消费;如果消费品的涨幅低于工资的涨幅,那么选择投资。
当我们无法分清消费与投资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看一看房屋的升值水平。只要房屋的销售比较正常,我们就可以认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之内,货币只会升值,而不会贬值。
像股票一样,房产有着明显的投资品的特征。产权人既可选择获得资本利得,也可选择获得租金收入。大家必须了解的是,只有极少数时期,居民住房房价的涨幅会低于通货膨胀率。
多数人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你购置的房产是用来自住,你的房产就不是一种投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的理由是:如果你是房东,你也可以把房屋租给你自己,只不过免除了不必要的现金流动。我见过许多民间的投资高手,他们每天都在进行投资,但他们却以为自己是在消费。
这个误解是如何产生的呢?我的观察,原因有三。
首先,我们确实需要有一个居住的地方。住宅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每个人都没有想到,购入一处住宅自住,本身就是以“自己的未来”对“自己的现在”的直接支付行为。有一篇著名的精英散文,开头这样写着,“早上10点睁眼一看,又是一个好天气”——其实作者本人,有可能睡在自家豪宅的卧室中,也有可能是睡在别人的花园里。如果是后者,生活就会是另外一种样子,种种成功人士的志得意满,也将荡然无存;
其二,如果你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而不是租住,你到底是在投资还是在消费呢?我认为,你仍然是在投资。不动产天生具有你所察觉不到的升值潜力,消费成分远比我们想像的要低。真正可以消费的部分,“日仅一室,夜仅一榻”。这虽然不是最好的投资,但你也没有其他选择,因为你必须购入这栋住宅的其他部分,然后与你的家人、你的猫、你的代步工具,甚至你的龟背竹,共同“消费”你们的共有空间;
其三,即使你使用了按揭贷款,仍然不能改变住宅的投资价值。一般来说,我们用别人的钱进行消费的时候,感觉会更好一些;但如果我们用别人的钱进行投资,我们会有某种不快的感觉,这种感觉与给老板打工相似。住宅贷款在全世界都一样,它是以“合伙人”的形式所体现的投资。有人说,按揭就是将你“按住,再从你身上揭下一层皮来”。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按揭也将商业银行“按住”了。从宏观上解释,其对价原则是,如果政府选择“显性通货膨胀”,那么在商业银行的债务项目之下,必将承受巨额的坏账损失。最终谁将从谁的身上“揭”一层皮,现在就下结论,恐怕为时尚早。
事实上,住宅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完全没有替代品。住宅在投资与消费的转化空间之内,没有任何其他商品可以替代其价值。“山沟里出不了章子怡”,所以有机会的城市的平均房价,可以达到其他城市的6倍以上。价格机制在住宅领域,基本上是无效的。
住宅也是长期资产,购入房产当然可以理解为投资。问题在于这个投资对一般的自住者是否有意义,亦即它是否存在一个有效的投资策略?
一位朋友认为,在目前中国情况下,购房者的选择是很少的,而限制是很多的(工作、户口、收入、可选房型等)。绝大部分人如果是自住房,购买都是一次性的,不会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动而变动(买入和卖出)。因此,所谓住房投资并不构成真正“投资”意义上的投资。
他说得很中肯。但我们不能设置一个错误的讨论前提。市场永远是有机会的;考眼光,也考机遇。某些住宅小区成熟以后,房价自然会上涨;而某些新盘开盘时,也会以低价入市以博人气;还有些有显著特色的房子,广告做得很少,房价所包含的杂费也低,这样其投资空间也会较大。
一些特殊时期,也有相当好的投资机会。比如SARS期间,房价普遍下落,但不久之后,房价自然发生反弹。以现在中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程度,货币的平均购买力水平应是恒降的,这是很重要的,只要有赚钱的机会,就算政府不知道,商业银行也不知道,但老百姓一定知道,开发商与中介机构通过市场销售,也会慢慢地知道。事实可以证明,居民购房自用,只是进行投资的开始,而不是终结。
问题在于,住宅的价格真会永远涨下去吗?会令新入市者再也买不起吗?其实不能。这里面有一个投资市场的悖论:充分地交易机会,会令市场前进;而市场的前进最终会均衡各种价格缺口。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