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施婷婷 金陵晚报记者 姜静【金陵晚报报道】十年前,一辆双胞胎专用童车,通过《金陵晚报》,从一对双胞胎手中转到另外一对双胞胎手中,后来,还是通过金陵晚报,这辆童车又转给了另一对双胞胎。如今,三对双胞胎都长大了。中间那对做“二传手”的双胞胎想见见另外两对双胞胎。她们的妈妈还想通过本报,将一对女儿的衣服捐赠给同是双胞胎的贫困家庭,让爱心一直延续下去……
双胞胎女儿买不到童车
惠女士说,她永远也不会忘记,1994年8月31日,生下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虽然全家人都很开心,但是由于她身体不太好,小孩也因为早产身体比较弱,所以照顾起来很不方便。到孩子需要带到户外接受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时,一个人抱两个孩子,更是让她觉得为难。她便想买一辆可以让双胞胎一起坐的小童车。那段时间,全家人一起上阵,转遍了南京大小商场,也没有找到一辆双胞胎童车。一家人失望万分。
好心市民转让童车
就在一家人准备为两个小宝宝各买一辆童车时,1995年春末夏初的时候,惠女士偶然在《金陵晚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有一位市民因为家中一对双胞胎已经长大,想把孩子们小时候用的双胞胎小童车送给需要的双胞胎家庭。看到这个消息,全家人都非常兴奋,她立即致电本报,说出了自己的困境和对一辆双胞胎童车的渴望。在报社的帮助下,她和送童车的好心人取得了联系。惠女士说,她清楚地记得,那天天灰蒙蒙的,下着蒙蒙细雨。下午四点多,她从尧化门赶到了那位好心市民家拿到了童车。“当时拿回来的时候,车还是保养得很好的,只有遮阳伞有点破,是我们自己修好的。小童车比普通童车的体积大,中间有一个挡板,将挡板抬起来,两个小孩就可以面对面地坐着,两双小手搭在板上;而挡板放下来就刚好够一个小孩睡觉。所以,即使我身体不好,也经常能把小孩一起推出来玩玩。夏天的时候,我放一个小西瓜在中间的挡板上,大双、小双一起抱着,看到的人都说可爱得不得了。”说到这里,惠女士开心地笑了。
孩子长大童车再被转送
用了大概十个月后,惠女士两个可爱的女儿长大了,那辆童车渐渐也坐不下了。想到这辆童车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爱心,她便想将这份爱心延续下去。于是,1996年5月,惠女士也找到《金陵晚报》,希望将那辆童车无偿转让给其他需要双胞胎童车的家庭。不久,一位家住热河南路的王先生打了电话,说自己也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希望能够得到那辆童车。惠女士一听,当即就决定将童车送给他家,因为她非常明白,作为双胞胎父母,要同时照顾两个婴儿真的很困难,有一个双胞胎童车对大人和孩子都很方便。没几天,王先生如约而来,还带了一些水果。尽管惠女士百般推让,王先生还是将水果留下来了,同时留下的还有他家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希望惠女士能经常去他家玩。惠女士说,当时,尽管王先生留下了电话和地址,可她从来没想过去打扰他们。如今,孩子已经长大了,她有一个愿望,希望能见到这几对双胞胎,看看他们是不是过得很好。
辗转反复寻到“第三棒”
随后,记者便开始寻找王先生。惠女士提供了当时王先生家留下的联系方式:“下关区热河南路23号和一个固定电话88××725”,记者首先根据电话打过去,得到的却是“停机保号”的语音提示。昨天上午,记者根据惠女士提供的地址,到王先生家一探究竟,可敲了很长时间的门也无人回应。邻居毕奶奶告诉记者:这户人家确实姓王,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但早在三四年前就搬走了,具体搬到哪里不是很清楚,只听说是为小孩上学方便,目前,这个房子是租给别人住的。线索似乎一下子断了。记者不死心,临走的时候,又到门房去碰碰运气。没想到退休后在门房帮忙的王老伯提供了线索,王老伯告诉记者,王先生父亲以前在南京一家机关工作。于是,记者通过该机关联系到了王先生的父亲,老人不太清楚童车的情况,但他将媳妇陈女士的电话给了记者。记者联系上陈女士,她说,当年小孩用完那辆童车后,童车已经坏了,他们又将童车修好后,送给了别人。
第一对双胞胎在哪里?
记者又试图联系上第一家要求本报转送童车的好心人。据惠女士回忆,对方住在三楼,好像是两室一厅的住房。她赶到那户人家时,看到两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刚放学回家。她当时还和孩子的母亲聊了一会儿。因为担心家中的宝宝,便又急忙往回赶。惠女士说,当时报上明确写了是免费将童车送人,可她觉得对方的无私,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她从心底感激这善良的一家人,她便买了些小孩吃的零食过去。但对方坚决不肯接受,她只得硬将东西留在那里,带着童车回家了。惠女士说,因为时间已经很晚了,回尧化门已经没有公交车,她便坐了一辆马自达,惟一记得的就是给了16元钱车费。所以现在想想,这户好心人当时住的地方应该是现在的秦虹小区一带。一辆双胞胎童车,凝聚了几个双胞胎家庭的爱心,这份爱心经由金陵晚报这样的传递,温暖了无数南京市民的心。面对惠女士这样一个简单的心愿,我们也很希望能帮她完成。如果有读者知道有关第一个送童车的市民的线索,请和本报84686500热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