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新市镇梅林村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子;村里的沈鑫荣也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但这几年来,老沈家偏偏不得安生,不断有人跑上门来。
为啥呢?老沈家猪圈里有6块大方砖!
经文物专家鉴定,这6块砖原来是明清皇宫独用的金砖,又被誉为“砖中极品”,当年只有江苏太湖附近才出产。到了现在,那烧制技术早就失传了。
这个消息传开后,前来求购的陌生人大有踏破他家门槛之势,让老沈原本宁静的生活被打破。无奈之下,老沈只好对人谎称:金砖已经卖了。
家有金砖砌猪舍
今年58岁的老沈,现在是一家食品厂的老板。他保存的6块金砖体积较大,分大小两种尺寸:大的边长66厘米,厚8.5厘米,大砖重达78公斤。小的边长56厘米,厚8厘米。砖的质地细密,坚硬厚实。每块砖的一侧均排列着数个印章,有“监造官江南苏州府知事贾延晖”、“顾大有造”等字样。
老沈说,金砖是从一座老坟里拾回来的。大约40多年前,他们家族的一座老坟因修河道要搬迁,于是,家族的几户人家一起动手拆坟。当时坟墓破败,有盗洞,但扒开泥土后,大家还是发呆了:整个墓都是用厚砖整整齐齐砌成的,而且非常大,墓的底部铺的就是大方砖,面积足有五六十平方米。
1960年代家境相当困难,大家一合计,便将拆下的所有砖分成了6份,带回家砌墙盖房。沈鑫荣家仅大方砖就分得十几块。
这些年来,老沈家数次盖新房,旧的大方砖便也被弃用。大约5年前,一位湖州人找到他家,看到抛弃在墙角的大方砖,出了几十元买走了几块,当时老沈还为废物也能赚钱而窃喜,另外5户人家更是将所有的大方砖都变卖一空。而老沈家,只有用来砌猪舍的6块大方砖被保存了下来,直到今天。
文物贩子闻风而来
老沈说,一开始,自己并不认为大方砖能带来多少财富,直到前来购买的人多起来了,开的价格也一个比一个高,这才想到这些砖恐怕要值点钱。
“几年前就有人来打听大方砖了,最初开价每块50元,我没有卖。后来不断有人来买,开出的价格也从300元、500元一直涨到了1000元。”老沈说,“最近有人说,6块砖愿意出1万元,我还是没有卖。”
老沈说,前来购买的人中,有单独来的,也有三五人结伴前来的,最远的有从江苏赶过来的,连文物贩子也盯上了。“他们看到金砖后就两眼发光,幸好都是白天来的,否则我就要担心安全问题了。”
为了应付络绎不绝的求购者,老沈只好交待老婆:再有人来问,就说砖已经卖了。
烧制金砖:燃料用的是糠皮
老沈家的砖头缘何如此招人喜欢?根据砖的特征、印章,查阅相关资料,德清县收藏协会人士初步判断,这就是被誉为砖中极品的“金砖”。
“金砖”并非用金子做的砖,而是明清皇家建筑所独用的材料,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内铺的都是此砖。砖上有明清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全国只有江苏太湖附近出产。
据介绍,“金砖”生产过程复杂,除要用江、湖水底淤泥外,烧制也必须要用糠皮为燃料,一批砖通常要经年才能烧制出窑,最后还要浸以桐油,古人描绘说“断之无孔,敲之有声”。由于古时的金砖烧制技术和材料都已失传,老金砖已不可复制,也就弥足珍贵。
金砖是如何流入沈家的?
那么,金砖既然是皇家建筑独用材料,为何会出现在沈家祖坟?德清县收藏协会的有关人士分析说,当年朝廷对金砖的质量要求非常高,略有残次就被去除;金砖从苏州取道京杭大运河运到北京,有些会因磕碰受损,就不再往宫里运;其次,宫廷隔些年就会更换金砖,这些换下来的砖就流入民间。另外,运输过程中也可能有遗漏。沈家的金砖有可能来源于此。
据了解,金砖是文物,但目前国家没有对金砖进行文物等级鉴定。金砖收藏,只要来路正当,就是合法的。
(通讯员宣宏记者孙自鸣 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