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这个美丽的岛屿,从来不缺乏对风灾的记忆。刚过去的台风“达维”,就掠走了海南100多个亿的财产和21条生命。而海南在过去40年间,中心风速达到45米/每秒以上的台风就有7个,平均每5年一个:6024、7314、7423号台风等,加上“达维”,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伤痛。
伤痛不能仅存于记忆之中,它应该是一种力量,敦促海南直视灾害频仍的现实,深刻反思自身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薄弱之处。红树林、青皮林、海防林、防风林……无论自然天成,还是人工营造,经历过无数次风灾的海南早应为自己构筑一道安全的海岸带防护体系。但事与愿违,在日益加快的开发进程中,人们肆意撕毁沿海防护林,把海南裸露在大海面前,向自然灾害作出一次又一次无谓的献祭。
一座海岛的尴尬
优良天然屏障不断被毁
即便在这样的灾难面前,记者还是发现了能对抗灾难的庇佑之所。10月3日,台风刚过不久,记者到海口东寨港、澄迈花场港、万宁石梅湾、临高后水湾以及文昌清澜港调查,看到红树林、青皮林静静伫立在海湾中,被一湾海水环抱,几乎看不到风灾留下的痕迹,没有断树断枝,没有重大的财产人员伤亡。凡是有红树林、青皮林等天然林密集的海岸带,没有出现当地老百姓所说的“海吃坡”、“海吃滩”的现象。
刘强告诉记者,“红树林、青皮林是大自然为海南提供的沿海防护林的最好样板。”刘强说,过去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对灾害的预测能力、抵御能力都很差,面对强台风时,依赖的都是这些天然屏障。与人工营造的海防林、防护林相比,红树林、青皮林优势明显,一是管理成本低。天然的海岸防护林不需要人工管理,自然更替繁衍能力强;二是生态功能更强。单一的大面积人工林,不仅破坏生物多样性,而且抵御病害能力差。比如我省沿海大规模种植的木麻黄海防林,一旦有较大的病害入侵,其后果是毁灭性的。三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青皮林是很好的木材,一旦形成稳定的群落之后,还可以适当地砍伐更新。四是景观功能更强。与木麻黄林相比,红树林、青皮林是沿海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2003年4月,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院部5位院士来海南考察,我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院士就指出,海南原本有良好的天然的海岸带防护体系,针对海南的岛屿特性,在千万年的地质演变和进化中,大自然曾为海南设计过许多天然屏障,以保全这个大海中的孤岛。在海里,珊瑚礁站在最前列,它具有较强的破浪功能,可以消抵海浪对海岸带的冲刷,保护海岸线;在岸滩上,因环境条件的不同,有红树林、青皮林保护海岸,既可以抵挡台风袭击,又能抗击海浪的冲刷;在近海陆地上,还有海滩礁石,以及一些适宜海滩生长的植物形成的天然灌丛和天然林。
但是,这些优良的天然屏障人为破坏严重,所剩无几。“根据我们对海南海滩及沿海村庄植物分布、植被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历史上,海南沿海曾有过许多类似于青皮林、红树林、露兜灌丛等一些天然的保护屏障。”刘强遗憾地告诉记者,10年前,他曾参与过海岛植物分布调查,那时候在三亚、澄迈、临高等地,还有较大片的红树林分布,但过去10年里,红树林越来越少了。澄迈花场港,原有红树林2000多亩,但密集连片的虾塘却吞噬掉了1000多亩;临高新盈镇,40多口虾塘取代了红树林原有的位置;即使在国家级的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也有利欲熏心之徒就在红树林里挖虾塘。
据统计,海南在过去的50年里,红树林从1万余公顷减少到3900多公顷,失去了60%以上的红树林。而海南近海岸滩的青皮林,仅在万宁石梅湾一带留存。这块从清朝就保护下来的海防林,历经了无数次强台风的考验。
海南省所辖海域,原本生长着绚丽多彩的珊瑚礁,是海岛的第一道防圈。但由于其独特的观赏价值,盗挖盗采严重,部分农民还将珊瑚礁用来烧石灰建房屋。刘瑞玉告诉记者,珊瑚礁被破坏,需要数十年、上百年时间来恢复,它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海岸线后退,即“人退海进”。东郊椰林就因为过去滥采滥挖珊瑚,30年里,海岸线后退了200多米。据统计,近50年来,我省珊瑚礁分布面积及长度分别减少了55.57%、59.1%,全省岸礁长度不到海岸线的一半。
一个村庄的无奈
农民到市场买米吃
可叹的是,人们不仅不珍惜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这些天然屏障,甚至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还将花了大量人力、物力,精心营造的海防林毁掉。毁林挖塘、毁林采矿、乱开发乱建设等,使海南1500公里长的海岸带遍体鳞伤。
解放前,海南饱受台风之患、风沙之苦。从1956年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全岛人民行动起来,在沿海地带大规模种植海防林,形成了沿海的一道绿色屏障,锁住了风沙之患。但是,海防林刚合拢不久,海南就忘记了海防林的守护之恩。从1960年的围海造田开始至今,我省海防林4次遭受灭顶之灾,海防林被残酷地撕开一道道巨大的口子,目前共形成断带269公里。
一边造林,一边毁林,而且造林的速度赶不上毁林的速度。琼海市博鳌镇东海村委会深土村的海防林,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营造的,村里许多老人都参与过种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毁掉海防林采钛。采完钛后,这片海防林被补种起来,但种下不久,小苗才长至1人多高,又被砍掉挖虾塘。今年4月,记者参加捍卫宝岛森林调查的时候,虾塘还未建起来。10月13日,记者到这个村采访时,已看到12口虾塘夹杂在稀疏的海防林中。
海防林被破坏的恶果,一是沿海防风功能降低,二是当地生态环境变得恶劣起来。对此,深土村村民王如欣体会很深。深土村离海不过300多米,但却将原本种有海防林的沙滩承包出去养虾,部分虾塘甚至在国家规定的200米控制线以内。“因为养虾,我们村前的海防林变得薄了,变得稀疏了,根本不能防风。”王如欣告诉记者,台风袭来当天,沙子、海水被刮到村里,全村都笼罩在一片黄沙之中,黄沙一直蔓延到村外的稻田里。“村里下的雨都是咸的,台风过后,洗衣服几天都晒不干,潮潮的,就是因为空气盐分太多。”
记者在深土村采访时,10多位村民围着记者,诉说他们内心的恐惧,“我们村的海防林几乎没有了,要是再有台风来怎么办?”其实,没了海防林,不仅有抵御台风的担忧,村民还有眼前的困难。因为没有海防林,长期以来风沙侵袭,村里有300多亩稻田变咸了,不能种水稻。虽然是农民,深土村民却要到市场买米吃。
发展———破坏———再发展———再破坏,作为我省沿海防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防林的建设始终走不出这么一个怪圈。
海南省环境学会副理事长、海南大学杨小波教授告诉记者,“海南是重风灾区,海防林对全省的生态防护功能不可低估。”根据研究,密集的海防林带可降低风速75%—80%;当海浪打来时,也可减弱海浪对海岸的冲刷力。
杨小波认为,目前,我省的人工海防林带宽不够、密度不够、断带太长、林木老化、树种单一、自我更新能力差,整个海岸带防护体系脆弱,很难担当起作为岛屿生命线的防护重任。
一位科研工作者的疑问
经济林为何当海防林种
印度洋海啸,让人们再次看到天然屏障在抵挡台风和海潮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生态学家们都认为,红树林、青皮林对岛屿的防护功能远远大于人工营造的海防林。
刘强一直在尝试把青皮林对海岸的防护模式引入到海南的海岸防护体系建设中。还在10年前,他就开始研究改造木麻黄海防林,试图把青皮林等一些乡土树种,套种到木麻黄林中,提高海防林的生态功能,改善海防林的景观。他在海南师范大学、海口福安村、海口西秀海滩、文昌岛东林场都做过试验样地,但这些样地得不到当地百姓的理解,破坏严重。有些套种的木麻黄林很快被砍掉,或者套种的乡土树种被农民的牛吃掉。目前,在刘强的样地里,仅剩下校园内的几十株青皮树。
杨小波告诉记者,青皮在海南分布范围较广,从海滩至五指山海拔850米处都有分布,而且青皮还适应从沙地到粘土的各种土壤类型,从理论上来说,青皮可以作为防护林在我省沿海种植。杨小波很希望研究万宁石梅湾青皮林能保存下来的原因,以便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我省海防林的改造中。但由于资金、政策等很多原因,杨小波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在我省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上,搞研究的搞研究,造林的造林,双方没有很好结合,以致海防林的建设缺少技术支持,在建设上存有不少误区。”杨小波质疑说,他在调查中发现,海南不少地区存在把经济林当作海防林来种的现象。“事实上,海防林应该突出的是生态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杨小波说,在“达维”台风中,橡胶林、桉树林等一些速生林、经济林,都表现不佳,抗风能力差,不宜作为海防林来考虑。“桉树在沙滩上发育不良,更应该加以否定。”
另外一个技术上的误区是,认为海防林种植越宽越好,甚至有建议将海防林加宽至3公里,其中2公里用来种植速生丰产林。杨小波认为,海南的岛屿特性,虽不能囿于国家关于特殊基干林带200米的规定,可以适当放宽,但放宽多少,要因地制宜,在台风常登陆的地方,可以将海防林加宽500米—1000米。
“目前,海南人工海防林单一树种的营造模式需要改造,但却缺乏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指导。”杨小波说,海南一些地区已经在尝试将椰子树、黄槿、水黄皮等一些乡土树套种在木麻黄林里。但是,如何把套种海防林的生态效益、防护功能、经济效益、景观价值系统地结合起来,使效益最佳化,造林者心中无数。
文昌市东郊镇是套种椰子树较为成功的地区。当地农民将椰子树幼苗种在成熟的木麻黄林里,待椰子树长至2米高以上后,再将木麻黄砍掉,使之形成单纯的椰子树海防林。但是,记者也看到,农民在种植椰子树的时候凭经验种植,对于海防林套种椰子树的间距、宽度等一些技术指标却很缺乏,导致椰子海防林的防风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一块椰林300多棵椰子树被连片折断。
一名种树大户的苦恼
政策严重缺失海防林“长”不大
陈绵清是文昌市的种树大户,从1987年开始,承包了1万多亩海滩,种植了数百万株木麻黄,其中在国家规定的200米控制线内造林3000多亩。
“海南风灾多,种了这么多树,我希望能为它们买保险,但保险公司都不愿意设立这个险种。”陈绵清说,正是因为海南风灾多,保险公司不愿意和造林户一起分担风险。而在内地,造林大户却能为自己的树林买到保险。“达维”台风给陈绵清造成100多万元损失,由于买不到保险,他只能自己扛着。“在海边育林,是利国利民的事,但造林户却要冒很大的风险。”陈绵清很希望政府能帮海南的造林户解决这个问题。
在过去10多年里,陈绵清这3000多亩海防林,为当地防风固沙起了很大作用。但这些树只能种,不能砍,所有管护费用都由他一人承担。从去年开始,陈绵清才从国家领取4.5元/亩的抚育管护费。事实上,这笔钱远远不够他的付出。
“用林的多,造林的少,国家应该支持造林大户。”说到一些林业管理政策,陈绵清有一肚子苦水。比如,陈绵清自己种的林,却不能做到林尽其用,材尽其用。“这是很大的浪费,也减少造林户的收入。”陈绵清说,他每年要更新砍伐100亩—200亩林木,由于不准他烧炭,那些本可以换钱的树头只好丢弃了。陈算了一笔账,100亩林地有1000吨树头,可以烧250吨炭,以80元/吨算,他每年就少收入近两万元。
陈绵清的苦恼,折射出我省海防林建设上的政策缺失。“海防林建设的技术问题好解决,但政策问题却难以解决。”刘强说,在德国等一些先进国家,对林业的研究重点往往不是技术,是政策。“土地使用政策、林业管理政策、林业市场利益分配机制、保险政策等等,都会影响林业的发展。”
文昌市林业局局长符兴全告诉记者,文昌市有海岸线200多公里,6成海防林由农民种植,而政府对此没有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海南海岸线长,经济发展又欠发达,如果都由政府来种植海防林,力有不逮。”符兴全认为,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海防林营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不仅可以解决资金问题,而且便于管护,破坏海防林的事件也会大大降低。
无论如何,“达维”台风带来的沉痛教训给海南海岸防护体系建设上了重要一课。我们不能总是在灾害来临时手足无措,我们也不能总是在灾害甫一离开,即当事后之师。如果反思仅仅为了反思,这样的反思毫无意义。重要的是,在下一个强台风来临之前,海南如何动员起技术、资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的力量,建立一个稳定的海岛沿海海岸防护体系,筑起绿色长城,将风魔在海南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