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昕) 一位熟读《红楼梦》的13岁女孩,用近2万字评论自己眼中的贾宝玉、林黛玉,如果不是妈妈在4年后收拾东西偶然发现,那3本点评日记,仍会静静地躺在抽屉中。
昨日,17岁的小云(化名)和母亲杨女士来到省图书馆听“红学报告”。“想让专家看看女儿写的怎么样。”杨女士说,女儿写下红楼诗词点评31篇,人物点评17篇,人物姓名解说《红楼梦》2篇,经典段落点评6篇,总共近2万字。
现就读于长春市某高中二年级的小云,2001年4月开始动笔写《红楼梦》点评,持续到2003年。那么,小云写点评时,看过几遍《红楼梦》?回答很简短,“N遍。”记者不相信,小云解释,“我看书速度很快,600多页的《哈利·波特》一天就能看完。”说到写点评的初衷,“记载自己对《红楼梦》的看法,爱写就写,没想过写多少。”
在散发着浓浓墨香味的书房中,记者看到当年那本《红楼梦》的上册已被翻烂,小云点评《红楼梦》的3个白色日记本放在旁边。“今年春天我收拾东西才发现。”被蒙在鼓里4年的母亲说。
为什么下册保存较好?小云感觉记者问得没水准:“后四十回是别人续写的,研究红学重点在前八十回。”
杨女士想为点评出本书,名字叫“小丫看红楼”,不过,出书也好,不出也罢,在母亲眼中有些叛逆的小云似乎无所谓。不过,读文科的她对未来目标很明确,“将来上了大学一定要选修《红楼梦》,如果有机会进入职业研究《红楼梦》的队伍,我想我不会放弃。”
“我一直都记着这个学生。”省第二实验学校的教师郑爽说,“她内向不爱说话,很难想象她内心竟这样丰富。当时看到日记,我既惊讶又惊喜。”开始郑爽是为了鼓励小云才写的评语,“时间一长,我发现这孩子有独到的见解,后来甚至期盼能快点看到她的日记。”
“中国文化与古人的联系渐渐淡了。”郑爽说,现在孩子迷的是《哈利·波特》,爱的是“花季·雨季”,谈话、写作、阅读的方式越来越西方化,“在这种潮流下,小云能为《红楼梦》写点评,显得很可贵。”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