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播出)
记者现场:各位观众,共同关注特别节目心愿之旅又在周末与您准时相见了,我是阿钟。今天我们心愿之旅报道组来到了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今天的心愿之旅是要帮助河对岸四位年过花甲的刘氏四兄弟完成他们在河南的心愿。
这几位老人中年龄最大的老人叫刘瑞钦,今年已经74岁了,最小的一位老人也已经68岁了,这把年纪应该是在家享福的时候了,最近的一桩烦心事却让他们不得安生。
是什么事情让老大哥刘瑞钦这么痛苦?这事儿还得从50年前说起。那个时候,正是咱们国家忍饥挨饿的年代,20多岁的刘瑞钦从河南老家逃荒到了东北。先是种地,后又下煤矿,几年之后,他的妻儿母亲兄弟都从河南跟到了东北。哥儿4个就一直在煤矿上工作到退休,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是3年前,兄弟4个决定拿出他们工作一辈子攒下的30万块钱回家乡建一所学校。
没有力量建学校,为什么还要建学校呢?
大哥:我哭着跟我母亲说,临死之前,你也是希望你儿子回家建这个学校,这也是老人的心愿。
原来,刘瑞钦老人的母亲去世之前,一直惦记着河南老家,她对4个儿子说,将来有了钱别忘了给家乡建所学校,为乡亲们做件好事。于是念着浓浓的家乡情,记着老母亲生前的教诲,刘瑞钦老人回到河南老家建学校了。没想到,这一建校,尴尬的事情也接二连三的跟着来了
尴尬事一:
大哥:乡里说暂时这个学校暂时不盖,你这个钱,暂时咱乡里一个企业没有,那你就盖个酒厂呗。
乡里面的领导跟刘老汉说,可以把他用来建学校的钱先建个酒厂,然后再把办酒厂赚的钱用来建学校。刘老汉一听,这个主意倒也不错,于是他就把原来准备建学校的钱用来建了酒厂。
大哥:到阳历年酒就出来了,出来酒之后,这个乡里外边欠账欠不少,欠的是油路款,人去要钱,要钱说是咱暂时乡里没有钱,说是咱们这个酒厂酒给顶帐。
酒厂倒是建好了,可是生产出来的酒全让乡政府拿去顶帐了。乡里欠的酒钱要不回来,刘老汉建的这个酒厂就倒闭了。
眼看着自己一天天变老,乡政府欠的酒钱却遥遥无期。刘老汉再也等不及了,他决定一定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老母亲生前的心愿,即使是凑钱也要为家乡把学校建起来。
筹钱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刘老汉兄弟4个在东北生活这么多年,已经是个大家族了,儿子孙子加起来一共是80多口子人,老人们要拿出自己养老的钱来建学校,孩子们能答应吗。
四弟:孩子当然是不理解。我花我们自己钱,没花他钱,这逐步的就理解了,因为他没出生那个地方,心情不一样,他出生这个地方他也喜欢这个地方,谁都如此。
这位是刘瑞钦老人的二弟,兄弟4个里面就他的生活条件最差,即使是这样,一听说大哥还要建学校,他也毫不犹豫的拿出仅有的存款来支持。
二哥:(我们家)一年万儿八千只够生活费,几个学生,一点都不宽裕,吃顿肉都得考虑考虑。(但是)大哥建学校,我们都百分之百的支持。
刘瑞钦:我建学校的时候,大侄子给我了大力支持,我问我这个侄子同意不?他说你建学校我能不同意吗?(他)那时候真没有房子住。
刘瑞钦的侄子:我大爷征求家人的意见,到我家首先就问我,你怎么想的,我说大爷我支持你,就是我现在太困难了,如果有钱的话,我指定我有一分钱就拿出来。现在我只能从心情方面支持你,把学校盖起来。
最后,祖孙三代终于东凑西借了30万块钱,刘老汉又带着这些钱回家乡建学校了。
尴尬事二
大哥:我又找胡书记,我说,胡书记我想建校,我建校我筹划的钱不够,咱乡里还欠我这8万多块钱,是不是能给我,能给我,学校我好好建,把这个学校建起来。他说你这个钱不够,你建吧,你只要建校咱这个钱就给你。我就相信了。我寻思这38万块钱,顶4万块钱,我建个二节楼是好好的。
乡领导的承诺让刘老汉一下子宽慰了不少,可是一听说刘老汉建学校,当地的村民们说什么的都有。
大哥:都寻思这个老头盖这个学校,盖二节楼,有多少钱,有多少钱呢,你这几个钱咋不分给家乡,给他们几个呢,你怎么盖这个学校干啥呢?
许多村民都和刘老汉有点亲戚,他们认为刘老汉既然建学校肯定是非常有钱,为啥不拿出点来给大家分分,还有一些村民时常到学校工地去捣捣乱。
大哥:你说啥不东西不丢,水泥,沙子,锹,电机丢几台,电焊机趁着中午,正焊着楼梯的扶手呢,趁着中午吃饭的工夫就给你拿走了。
虽然这一张罗建校什么伤心事都出来了,但是一定要为家乡建学校的信念还是让倔强的刘老汉把学校的大框架建了起来。可是,这个时候,刘老汉从东北带来的钱又再次花光了。
大哥:我说这个时候找书记去吧,书记这个钱要给我呢,正好我说楼盖完,整整院子,粉刷粉刷,这钱也够了。我这一找书记,我说不行了,这我也停工带料了,没有钱了,这回我可着急用钱了,他说你用钱你咋整,他说,咱乡里没有钱,哎呀,我说那你没有钱咋整,我说我这停工带料嘛,这几十人在这给我干活。
关键时刻,乡里头那“只要建校就还钱”的承诺没有影了,学生们的桌椅板凳还没买,教室里的电也没通上,操场上的荒草也没钱平整了,操场上还有个坟头也一直不肯迁。乡政府欠的8万块钱要了4回也要不出来。不得已,刘老汉带着伤心和遗憾离开了家乡。没想到,自己前脚走,后脚麻烦事又跟到了东北。
尴尬事三:
这些就是新华社河南分社的记者当时拍摄到的画面。当初刘老汉建学校的时候占了村民的一些地,当时乡里答应学校占地的青苗补偿由他们来协调解决,可学校建成后,乡里也没有兑现承诺。一些村民拿不到补偿,就拿学校出气,砸坏教室的玻璃和设施,甚至还有人说,如果拿不到钱就把学校扒掉。
一辈子爱下棋的刘瑞钦老汉特别喜欢自己下棋的时候,别人能在旁边支两招,可是回家乡建学校这步棋当初很多人给他支招劝他别干他都没听。现在遇到了这么多麻烦事,把学校彻底建好的心愿却还没有实现,这下一步棋到底该怎么走呢?刘老汉自己也不清楚。
(2005年9 月 22日,带着刘老汉未了的心愿,记者赶赴河南)
记者现场:现在我们心愿之旅报道组就来到了老人的家乡所在地,河南省永城市唐楼村,来到这里的时候,当地正下着雨,不过孩子们在刘老建造的乡情小学的教室里正安安稳稳的上课呢。
虽然乡情学校遭到了当地村民的破坏,但是孩子们还是赶在9月份开学的时候搬到了新的教学楼。而自从媒体对这件事情报道之后,乡情学校也开始发生变化了。
记者:这灯什么时候装的?
老师:3天前。
记者:原来要是阴天的时候怎么办?
老师:阴天就是,天气一暗,学生们都家去了。
记者:以前天气要是暗下来,学生有法上课吗?
老师:学生没法上课了。
记者:以前放学走了?
老师:是,这玻璃原先都被破坏了,现在都弄好了,各个教室里面都好了。
记者:怎么没电?(灯亮了)啊,有电。
老师:每个教室都安两个开关。
在黑龙江采访完刘瑞钦老人的3天以后,记者赶到乡情学校。这个时候记者发现草场上的荒草已经平整完了,虽然草场那个支起电线的竹竿还是摇摇晃晃,但是教室里总算是通上电了,学校的桌椅板凳门窗也全部更换完毕。
中心学校校长:已经提前定了20多天了,昨天下午我们下着大雨把这些拉过来,桌椅全换了,整体是130多套,玻璃换的早了,在开学前都换完了,连门窗全部都换完了。
为什么会在短短的时间里,乡情学校的情况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原来,刘瑞钦老人回家乡修建学校却遭尴尬事的情况,经过媒体报道之后,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市政府领导立即召集市教育局、财政局和唐楼村所在的李寨乡所有领导现场办公,并给出3天期限,要求有关部门要将刘瑞钦老人此前担心的所有问题必须在3天之内全部解决。这些照片是当地一位新闻爱好者拍摄下来的,记录了当时乡情学校焕然一新的整个过程。
虽然整个乡情学校的操场都已经平整完毕,但是那个坟头还在那儿呢。不过乡政府告诉记者,在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解下,坟头的主人已经答应10月份的时候迁坟了,这可是刘老花了半年时间都没有办妥的事儿。
记者:坟是你家的吗?
村民:是。
记者:下一步打算怎么样?
村民:下一步我准备,我们农村说10月以后是烧纸的季节,到那季节没什么农活了,迁走。这几天这几个领导天天来做这个工作,现在还很忙,我们农村现在说,不到迁坟的季节,人家说你
记者:还是决定要迁了?
村民:那绝对是,不迁也没有办法了。
不仅仅是坟头的主人决定要迁坟,原先砸坏学校设施的村民们因为拿到了乡里头后来补给的青苗补偿费,现在也没什么好说的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因为自己的孩子到新的乡情学校上学变得开始理解刘老汉的行为了。
杜老师:有的群众不理解,他们说刘老汉落的什么,我说刘老汉啥都没落,他给孩子们带来的是光明和前途,自己却留在心里悲伤。
村书记:因为这个学校不是刘瑞钦干什么,而是一个村盖的,办好事,现在他们(村民)的孩子都上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他(村民)的心情也已经能理解。
现在雨过天晴,太阳又出来了,乡情学校的孩子们又可以在这个大操场上活动了,我想这一幕可能是刘瑞钦老人最愿意看到的,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当地政府这回下大力气把整个学校都整修了一番,看来是真的想要帮助伤心的刘瑞钦老人完成心愿了,现在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这个焕然一新的学校就要等着它的投资者刘瑞钦老人亲自回来看一看了。
回到学校的刘瑞钦老人这回把学校仔仔细细看了个遍,还认认真真坐在新的教室里听了听老师讲课。
刘瑞钦:看到这个学生,别说我累一场病,我就是老命搭上,我心里都高兴。
对于刘老的再次到来,乡情学校的孩子们非常高兴,这不,一下课,他们就把刘老团团围住。
刘瑞钦:一看这个学校是大变样,操场啥都修的特别好,院子,教室窗户桌椅板凳全部焕然一新,你说教室亮不亮堂。(学生)亮。可比咱老学校好
记者:原来学校什么样子?
学校:就像豆腐塔。
记者:下雨天教室能上课吗?
学校:不能。
记者:光线怎么样?
学校:天黑。
记者:有玩的地方吗?
学校:没有。
记者:冬天冷不冷?
学校:冷,一刮大风,树叶都刮进来了。
记者:现在这个学校呢?
学校:现在这个比那个强一大半,有窗户特别暖和。
记者:你告诉我,喜不喜欢这个学校啊?
学校:喜欢。
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欢更让刘老高兴,他觉得有了孩子们的这些评价,自己的一番付出总算是没有白费。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