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26日《交大博士生凤阳理政》曾报道上海交通大学的12名博士生在安徽省凤阳县担任县长助理、县发改委副主任、政府办副主任等职,参与制订凤阳“十一五”发展规划。10月28日,博士生们拿出了4万字的规划初稿,接受多位上海经济学家和安徽当地官员的质疑问难
10月28日,一场既不是研究生也不是博士生的论文答辩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法华校区举行。
由多位上海经济学家组成的答辩论证委员会委员,与专程由安徽赶来的当地领导,并肩而坐,一脸严肃。他们的面前,是一叠叠厚厚的文字报告,有4万字的凤阳“十一五”总规划初稿,涉及工业、旅游、城建、招商等九大方面的子规划初稿……
“旅游目前难以成为凤阳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凤阳县旅游局挂职副局长的博士生王柱语出惊人,他认为,应该将旅游作为扩大凤阳知名度,提升凤阳美誉度,提高凤阳城市形象的长远战略。一连串的计量分析图表出现在答辩现场显示屏幕上,作为这一观点的数据支撑。
凤阳县政府一直酝酿将工业与旅游业定位为凤阳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王柱陈述时,几乎是悉数到场的当地政府领导们听得异常仔细。
王柱的论述十分严密,可专家的提问却照旧犀利。
“论据都是在讲现在,而支柱产业规划都是未来的事。既然现在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目标达不到,那以后的做法是什么?我们需要可操作性的东西,而不是这种宏观的想法!”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教授武邦涛率先“开炮”。
一直关心着博士生们挂职锻炼的季建华教授语调平和,提问内容可不让自己的学生们轻松:“在总规划中,你们怎么解决既实现工业发展,又减少资源消耗,实行可持续发展?同样,怎样解决发展玻璃产业与旅游产业间的冲突?”
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常务副院长的胡伟教授更是直言:“我认为,你们报告中,在评估政府绩效等体制方面的东西讲得不够透彻。”
包括王柱在内的12名博士生们,认真记下专家们的提问。现场的氛围异常严苛,专家们的提问让12名参加答辩的博士生们备觉压力。
一位博士生悄悄地告诉记者,这报告其实得到了老师们初步的肯定。包括凤阳所在的安徽滁州市委书记汪国才、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等当地各级领导,也对博士生们拿出的初稿普遍表示很满意。但现场论辩的严格,也实属正常。
王柱的答辩报告,长达34页,周密的准备,使他能够在答辩现场胸有成竹地解答专家们的各个提问。走下答辩讲台,王柱仔细聆听着自己的同学继续应答,“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日以继夜地工作才拿出了这个初稿。现在答辩过程中又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今后肯定还要对报告进行仔细的修改。将来,这个‘十一五’规划可是要在当地立法通过的,绝对马虎不得。”
滁州市委书记汪国才在结束答辩时,对博士生们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博士生的规划稿和专家意见,对滁州市制定‘十一五’规划有重要借鉴意义。”
答辩会后,博士生们将汇总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凤阳“十一五”规划初稿。这是博士生们在凤阳理政的初试啼声,他们表示将一路关注规划的实施情况。
(本报上海10月30日讯)
《华东新闻》 (2005年10月31日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