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的波特马克河深夜,万籁俱寂。突然间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爆发出潮水般经久不息的掌声――随着人艺精品《茶馆》的落幕,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文化节也随之圆满谢幕。为这次文化节往返中国九次之多的肯尼迪艺术中心副总裁亚当斯女士非常兴奋,她说,文化节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令人欣慰,三年多来的艰辛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这场规模空前的文化盛会无疑将载入中美友好交往的史册:一个月来在总共30个表演项目中,中国700多位优秀表演艺术家进行了五十余场演出,这让大华盛顿地区40多万美国观众有机会亲自体会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博雅包容;从而也为两国关系史增添了辉煌的文化篇章。
中国文化节在美国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兴趣和热烈反响:开幕式的综艺性晚会、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三场)和话剧《茶馆》(三场)等主要演出都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观看了文化节首场演出步出剧场时,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夫妇赞不绝口,连连对采访的记者说“WONDERFUL,WONDRRFUL!”凯罗尔女士则带着女儿坐飞机专程从纽约赶来观看由谭盾作曲,黄豆豆编导并主演的“编钟乐舞”,当天深夜,母女还要坐飞机赶回纽约。她们对记者表示,虽然花费不菲,往返劳顿,但对热爱中国文化的母女来说,这个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更为难能可贵。一位名叫西蒙的年轻女士告诉记者,她与丈夫原本就要收养一位孤儿,看了文化节的演出后,决心明春前往中国收养一个中国孤儿,因为一场场演出让她了解并爱上了优美的中国文化;而且她看得出中国是一个迅速发展,有着辉煌前途的国家。
布什总统夫妇不仅向中国文化节发出了贺信,并在白宫举办了家庭招待会,以示对文化节的祝贺,并感谢中国文化部把中国的艺术带来美国首都。招待会上,中国青年钢琴家朗朗为布什和老布什全家和来宾进行了专场钢琴演奏。
而一向对外文化报道极为吝啬的美国东部的主要报纸破格地对文化节进行了连续报道。仅《华盛顿邮报》、《华盛顿时报》和《纽约时报》三家东部报纸就刊发了近20篇的报道与评论,配发了20多幅剧照。10月2日的《华盛顿邮报》在头版上部正中位置,以四栏的宽度,56行的高度刊出了中国京剧武生的剧照。《纽约时报》则在其艺术版以头条位置,近七栏宽,54行高刊出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芭蕾舞剧照。仅从报道的标题就可以窥见媒体对中国文化节的总体评价,如“雄心勃勃的中国文化节”、“波托马克河映显中国的文化精华”、“大红灯挂得恰到好处”、“介于东西方间的优雅双人舞”、“东西方文化的完美融会”等。
二、 魅力来自于民族特色
中国文化节成功的要素何在?这是记者始终在思索追寻的问题。每当演出结束,记者采访时,观众都会兴奋地表示“好极了”,“非常棒”,“令人惊叹!”但究竟是什么感动了他们呢?
给观众留下印象的首先是中国传统服装的艳丽,以及中国布景所展现出的鲜明民族特色,这些都让美国观众感到无比新奇。美国国务院新任副国务卿福里女士在看完演出后对记者说,演员们不仅演技精湛,中国演员的服装也极为别致,舞台布景也极尽华美,是一场真正的视觉盛宴,令人有如入梦境的幻觉。美国助理国务卿希尔的夫人也告诉记者,这真是一场极尽奢华,富丽堂皇的表演――那么多美伦美焕的服饰和布景,那么多光彩夺目的中国女孩,真叫人惊奇她们是不是从天而降的。而中国京剧演员的华美装束和精彩武打更是让美国观众感到耳目一新。
深入一层看,中国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和技巧则是吸引美国观众的更重要因素,其精彩绝伦之处,往往令美国观众叹为观止。不论是《顶碗》还是《抖空竹》那高难度、高技巧的动作,不仅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更不时让观众瞠目结舌,敛声屏息,把心提到嗓子眼。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在步出剧场时表示,他从未看到过女演员能站在男演员的肩臂上和头顶上翩翩起舞的芭蕾演出,如此高超的技艺不能不叫人惊叹。
但艺术的真谛在于触动灵魂,艺术的交流更应是灵魂的接触。首演晚会上的那曲《二泉映月》,被二胡演奏家周维的那张神弓拉得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使人感到弓弦就在观众的心弦上拉动,让全场观众听得鸦雀无声,不少人眼里泪光莹莹。人们不能不惊奇于这简朴的中国民乐器的惊人表现力,不能不被这首荡气回肠的中国民乐所打动震摄。广东歌舞团与朗朗演绎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同样产生了撼人心魄的效果――那澎湃的激情,磅礴的气势,那“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不能不感染和震撼所有在场的听众与观众。而中国京剧院的《杨门女将》更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文化处一秘韩红告诉记者,演出时,当生日喜宴被突如其来的前方主帅牺牲所震动,当佘太君决意百岁挂帅,慷慨赴敌时,她周围的不少观众眼里也闪出了泪光。在演出后的招待会上有人告诉她,这个爱国故事太感人了,尽管发生在古代中国,但仍能深深打动现代观众的心。
三,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在来美演出的众多剧目中,不论是传统的木偶戏,还是皮影表演,不论是芭蕾舞,还是现代舞,都进行了不少创新尝试,而观众的反应表明,这些创新都赢得了认可并获得了相当成功。如皮影和木偶戏都引入了西方灯光和声响效果,从而大大地增强了感染力。再以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正因其不拘泥于西方经典,而揉进了京剧的打击音乐,中国传统的旗袍服装,武术和杂技动作,甚至是皮影艺术,才使它面貌一新并独树一帜,摆脱并超出了西方的芭蕾范式,而具有了中国特色和特立价值。与之相比,之前演出的《吉赛尔》片断,虽然演员的个人舞技极为出色,但仍难以激发美国观众的太大兴趣,毕竟是对西方芭蕾的跟进模仿,因为没有翻新与独创也就没有超越。而在美国舞台上演唱的那支英文歌曲也给人以班门弄斧的感觉,因为美国人最想看的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东西,而不是对他们耳熟能详歌曲的翻唱。中国文化节再次印证了两个真理,其一就是,“越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为艺术的世界性是由艺术的民族性来丰富与发展出来的。其二是,创新才是传统艺术的生命之所在,民族的艺术只有持续地自我推陈出新,自我代谢;或在与外来艺术的交流中获取新的营养,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文化节不算太长,但它却已是肯尼迪艺术中心有史以来组织的规模最大的外国演出活动。我们期待着今后更多的中国文艺团体能有机会到美国交流和演出。这是因为,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要达到真正能够理解并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京剧、国画和书法等)的境界,尚需为期更长的熏陶与培养,并非能一蹴而就。目前西方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理解还多处于看热闹而不是看门道的阶段。其次,与两国频繁的政治互访和经贸往来相比,文化交流显然还落后不少,民间文化交流应该快快跟上来,以成为巩固两国关系的一根重要支柱。此外,与美国文化在中国风行相比,在文化交往方面中国显然存在着巨大的逆差需要努力弥补。当然,更重要的是,只有加强类似这样的文化交流才能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历史文化、民族性格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进一步了解和理解,才更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