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河湿地:四处可见野鸟闲飞
湿地简介
地理位置:三江平原中部,双鸭山市、集贤县东北部。
面积:10295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980公顷,缓冲区面积2436公顷,实验区3879公顷。
动植物:共有维管束植物403种,脊椎动物21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6种。
保护级别:省级自然保护区。
安邦河湿地保护区是三江平原各个湿地中不大的一块湿地,但却是我们这次踏访活动中见到的最漂亮的湿地保护区之一。安邦河湿地的管理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安邦河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四面都有沟渠,想来湿地偷捕、偷猎的人根本无法进来。
安闲野鸟四处飞
安邦河湿地管理局姜副局长接到我们的电话之后,引我们进入了湿地的缓冲区,在此之前,我们的汽车在保护区前被栏杆挡住。据姜副局长介绍,安邦河湿地保护区就像是一个大院,整个湿地呈一个封闭的状态,因此各方面的保护都十分到位。现在湿地管理局正在尝试渐进地开发湿地旅游业。安邦河湿地所处的集贤县是一个旅游资源不甚丰富的地方,因此安邦河湿地有着广阔的旅游前景。
来安邦河湿地之前,记者一行已经踏访了许多湿地,相比之下,安邦河湿地明显比其他的湿地更为精致。优美的景色、精美的牌楼、充满乡村风味的房屋,都给记者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让人难忘的,是湿地里的水鸟。
在安邦河,我们步行在通往湿地缓冲区的路上,路边不断有被惊起的鸟类,这让我们十分惊奇。一个湿地保护得是否令人满意,最直观的景象就是鸟类的多少。扎龙湿地豢养了一些供人观赏的鸟类,但在那里,即使你进入了湿地核心地区,也很难见到一丝鹤影。
湿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的鸟类资源十分丰富。因为四季变化明显,在鸟类组成上变化较大,季节鸟类组成十分丰富,每年春秋季节均有大量的水禽在此栖息、集群,当时的场景极为壮观。
保护湿地实施“一票否决制”
安邦河湿地保护得如此之好,与当地政府的重视分不开。
据管理局的姜副局长介绍,当时,由于大多数人注重湿地的经济效益,忽视湿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退耕还湿的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周边的农民抵触情绪很大。但集贤县县政府排除阻力,率先启动了安邦河湿地退耕还湿工作。
他们首先在保护区内部大面积退耕还湿1200公顷,并计划在2010年实现退耕还湿3000公顷。然后是鼓励保护区周边农民旱田改水田,并积极引进芦苇新品种,努力提高湿地质量。与此同时,安邦河湿地保护局还在湿地生态旅游园区的中间部位,建起了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安邦河湿地宣教中心。宣教中心不但详细地介绍安邦河湿地的各种状况,还介绍了三江平原其他各个湿地的状况。讲解员告诉记者,附近的中小学生经常来这里参观,他们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保护湿地意识。
所有保护措施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当地政府实行的湿地保护一票否决制。
集贤县制定了保护湿地的相关方案,并由县长任组长成立了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在平时的各项工作中必须全力支持配合湿地生态保护工作。保护湿地生态是考核工作业绩的一条硬标准,如果哪个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在湿地保护工作中不支持,不配合,那么,在工作考核中就会被“一票否决”。实行安邦河湿地生态恢复项目的“一票否决制”,有效保证了安邦河湿地生态恢复项目的顺利实施。
安邦河湿地200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退耕还湿和生态旅游的示范单位,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2003年5月被国家林业局批准指定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试点。环境保护也是一条充满危险的战线
四名环保志士献身三江湿地
背景资料
四名环保志士生平
盛荣忠:1968年6月出生,大专学历。1988年参加工作。曾任三江自然保护区清水河管理站、抓吉管理站副站长、2005年调到海青管理站任副站长。终年37岁。
邢海林:196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1993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1997年6月调入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任科研科长。终年36岁。
张志国:1974年10月出生,曾任保护区海青管理站负责人、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工作人员和公安派出所民警。终年31岁。
蒲金虎:1978年10 月出生。东北林业大学毕业,获得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学士学位,后进入三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教科做科研工作。终年27岁。
9月23日,当我们踏上三江湿地时,首先听到的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消息。
今年6月29日7时50分,在三江湿地保护区海青管理站通往马圈岛湿地的乌苏里江上发生了一起沉船事故,4名保护区管理和科研人员不幸殉职。
据了解,这是目前我国环保战线因公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事件。为给鸬鹚环志水中遇难2005年6月29日,雨过天晴。一大早,在海青管理站已经连续工作了4天的三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局5名工作人员匆忙吃过早饭后,做着上岛前的准备工作。
此行5人中,三江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副科长邢海林、科员蒲金虎两人到乌苏里江马圈岛的目的是对鸬鹚环志,因为这个时候正是鸬鹚幼鸟即将试飞的季节,错过这个最佳时期,对鸬鹚的环志将十分困难。为了节省开支,对马圈岛进行巡护的三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派出所所长郑志刚和民警张志国两人与他们同船前往目的地。另外一人是保护区管理局海青管理站站长盛荣忠,执行此次任务的“飞龙”快艇由他驾驶。
从海青站到马圈岛这块水域,以前盛荣忠不知跑过多少回,可是今年他很少出航。当日7时50分,盛荣忠驾驶“飞龙”艇奔向十公里外的马圈岛,五分钟后,“飞龙”艇在驶离海青管理站大约5公里、边防二连附近水域时,遇浅滩和大根浮木,致使“飞龙”艇发生翻沉。除派出所所长郑志刚被挖砂船救起外,其余四人均落水失踪。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立即出动船只1200余次,在面积300公顷的水域进行搜救。
6月30日5时40分和13时20分,盛荣忠和邢海林的尸体分别在下游1.1公里的水域打捞上岸,5天后,蒲金虎和张志国的尸体被打捞上岸。救援结束后,有关方面组成的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
令调查人员遗憾的是,死亡的四人均没有按规定穿救生衣。
据悉,这起四人死亡的事故是目前我国环保战线一次死亡人数最多的事故。
悼念:为了环保而牺牲
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教科科长吴智夫向我们提供这份悼词时,眼睛再一次湿润了。他说:“作为宣教科长的我,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写这样的文稿,我的四个朝夕相处的兄弟,就这样悄然而去了。”
吴智夫说,“他们要上岛的几天前,邢海林还对我说,‘我们先上岛观察观察,发现大鸟给你打电话,你来拍(照片)’。”没想到邢海林的这句话成了他给吴智夫的临终遗言。
虽然没有参加追悼会,阅读这篇悼词时,吴智夫的声音仿佛在耳畔回响。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在这里悼念我们的好同事、好朋友、好兄弟。
2005年6月29日7时40分,在从海青管理站乘快艇去马圈岛环志的乌苏里江水道上,快艇发生翻沉事故。盛荣忠、邢海林、张志国、蒲金虎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兄弟们!你们终究离我们而去了!你们走的太年轻、太匆忙!你们带着无愧和遗憾走了,而我们带着无比的痛楚为你们送行、带着难以言说的负疚和执着的信念继续前行!
他们为人类的自然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他们人虽已离去,可他们的精神永存,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地激励自己,为人类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幸存者细说事故经过
三江保护区清海管理站张副站长是眼瞅着战友们在他的视线里消失的。
“刚刚五分钟啊! 眨眼工夫几个弟兄就没了!”张副站长说,当时“飞龙”艇的油料不足,他就告诉兄弟五个别着急等一会,他拎着油桶就走了。可是回来后看到码头空空的,船没了,人也没了……
幸存者郑志刚没有正面接受我们的采访,他让宣教科长吴智夫转告我们,“实在对不起,我经受不住回忆的痛苦和刺激,情况你都知道,你代表我说吧!”
“飞龙”艇是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猝不及防翻扣在水里的,出事后发现水中有一根浮木。事后分析,驾驶”飞龙“艇的盛荣忠发现水中浮木时可能已避之不及,撞到浮木翻船。
据郑志刚说,船翻后,他就没有看到盛荣忠和蒲金虎,惊慌失措的他和邢海林、张志国扶着船帮发现船体在渐渐下沉。这时,邢海林和张志国商量了一下,对不会水的郑志刚说,“你在这等着,我俩游上岸找人来救你。”
邢海林和张志国都没来得及脱下厚厚的作业服,游起来十分艰难,邢海林背着相机,向岸边游了不远就被江水吞噬了。张志国在游到距前来营救他的边防军巡逻艇不足十几米的地方也因体力不支渐渐下沉,从巡逻艇上跳下去营救他的战士们最终也没有牵住他的手。
“‘刚啊!我不行了!’张志国艰难地回过头望着随着船体继续下沉的郑志刚喊道。”这是张志国临终前最后的一声呼喊。
在“飞龙”艇即将沉没的刹那间,郑志刚被救援人员救起。眼前的一切像雕刻一样深深地刻在了郑志刚的记忆里,对于他来说永远好好珍藏,不愿提起。
地踏访·记者手记
遭遇“虫虫特攻队”
在这次全省湿地的踏访行动中,我们遇到了很多艰辛,但也经历了许多以前没有经历的事情,长了许多知识。其中有关小虫子的事情就很是有趣。
看过动画片《虫虫特攻队》,觉得里面的虫子很可爱。真正到了野外,才知道“虫虫特攻队”的厉害。
首先是在扎龙,我们遇到“甲甲虫”,它浑身黑色,披着硬甲,却像蠕虫一样在道路上蠕动行走。在扎龙的乡间小道上,每隔几米就会有这样的“甲甲虫”横穿马路,向前望去,就好像密密麻麻的一支虫军。
一位同事说:“见过麻痒人的,没见过这么麻痒人的。”对于“刨锛”这种蚊子,我们是久仰大名,来之前很多老记者都告诉我们,被它叮了就像用“刨锛”刨了一下那么痛。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并没有遇到“刨锛”,渐渐就放松了警惕,结果记者在集贤住下的时候不幸遭遇“刨锛”。第二天起来,记者发现浑身上下竟然被叮了四十多个包,每个都有三分之一个元宵那么大,而且排列得十分均匀。一问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刨锛”,它能穿过纱窗的网眼钻进来,亮灯的时候,它们集体躲在床下,等人睡着了才出来咬人。当地人都知道它的厉害,所以有纱窗晚上也不开窗。
我们还碰到了一种“舍生忘死”的蚊子:车停时它们像风一样抽打着车窗,稍不注意一开门,它们冲进车来见人就咬,有一只竟然叮在了记者的眉骨上。
在大兴安岭见到的松毛虫,实在是让人感觉恶心。还有在甘南遇到的小咬,晚上密得车子的风挡都快推不开了。
这一路,我们遇到的怪异的虫子很多,给这次辛苦的踏访之旅添了不少麻烦,也增加了些许乐趣。
记者走进七星河国家级保护区
“内忧外患”困扰湿地副局长
出宝清县城北40公里,就是七星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月22日下午,本报湿地踏访记者的车子在颠簸中前行,陪同记者采访的是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宋玉波。
宋玉波,在七星河湿地当副局长已经有5个年头了,如今,他的家依然住在农村,一个离七星河湿地不远的地方。
最初给记者的感觉是,宋玉波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可随着我们聊得不断深入,他满腹有关湿地的话题渐渐地敞开了。让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他对七星河湿地的忧虑。
在记者看来,他的忧虑是眼前的,也是久远的。最担心的是对不起农民接近湿地的地域边缘,是一条10多公里的乡村砂石公路,公路是湿地管理局投资数百万元自己兴建的,它方便了湿地四个管理监测站相互之间的沟通。
当日14时20分许,记者的采访车走过七星河管理监测站,踏上了湿地巡护路大坝。
这个大坝完全是用土筑起来的,绵延十余公里。在大坝的左侧,便是水草一色、方圆200平方公里七星河湿地。
有关材料介绍说,在我省三江平原40年的农业开发过程中,只有这里是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自然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这里是三江平原原始自然景观的缩影。
来到七星河湿地之前,记者走访过了10余处大大小小、保护级别不同的湿地,但湿地内开垦耕地、人居生产的现象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的,七星河湿地内果真没有耕地存在吗?
当记者站在巡护路大坝上提出这一疑问时,宋玉波沉思着说起了心里话。
说实话,这里耕地还是有的,如果你用望远镜,就能看到那边的岗地上有庄稼,目前在核心区里也有一些耕地。按照规定,七星河湿地内有33000亩的耕地需要退耕还湿,截止到去年,我们退了6000多亩。这些耕地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农民在保护区成立之前开垦的,人家都是有土地使用证的,在当时也是合法的。保护区成立后,根据湿地保护条例,湿地内不允许有人在里面活动,所以你要求退耕还湿,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矛盾。
宋玉波曾经在七星河湿地所在的七星河乡当过6年乡长,他对这里的土地、农民是再熟悉不过了,他的很多亲属都在这里生活。做了湿地管理局副局长后,他面临的迫切工作便是按照有关规定完成退耕还湿的工作。
那样逼着他们退耕我真不忍心,我能尽力的就是耐心地去说服他们,不得不动员自己的亲属带这个头。到去年年底,管理局直接给村里补了70多万元,现在还欠200多万元。我最担心的,就是对不起农民。农民对于国家建立保护区是支持的,我们应该补给他们的现在却做不到。
最害怕的是面临缺水威胁
对于湿地的保护,每天有16名看护员从4个监测站巡回检查,主要监管农民进入湿地放牧、打鱼、猎捕鹤鸟;对于农民耕地,他们还要监管农药的使用情况,防止污染水源。
为了让记者进入湿地内部,宋玉波特意让两只小船在笸箩岗处等待。记者发现,运送记者进入湿地的小船是用两米多长的竹竿撑着前进,撑船的看护员告诉记者,用桨划船会破坏水面上的植被,而竹竿却不会。
小船在割出水道的芦苇荡中缓缓穿行,水面上毛茸茸的水藻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毛毯,扶船而动的芦苇梢在金秋的阳光中似乎在张望着,船下的水清澈冰凉。
宋玉波告诉记者,GEF(全球环境基金)项目亚行专家今年来这里进行了两次考察,他们对七星河湿地的评价有四点,一是这里水源充足,二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三是原始状态非常好,四是人为活动基本没有。得到专家这样的评价,让七星河湿地的管理者们兴奋不已,但宋玉波心中却有一种难言的隐忧。
我最害怕的是七星河湿地将来会重蹈扎龙湿地缺水的危机。现在七星河湿地周边水田的面积已经大大超过了湿地的面积,而这些水田用水的来源就是七星河,七星河恰恰就是湿地的水源地。经保安水文站观测,近10年来,七星河断面过水流量在枯水期仅为0.1秒立方米。
让我最忧虑的还有那个发电厂,它距此20多公里,为了它的用水七星河两岸有将近20个泵站抽取地下水,这样一来,迟早要影响到湿地用水。宋玉波所说的发电厂是指双鸭山发电厂。
今年6月,宝清县政府曾经给双鸭山政府打过一个《关于协调双鸭山电厂对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补水机制的请示》报告。宋玉波告诉记者,这份请示报告因为某种原因最后还是没有报上去。
雁窝岛湿地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
80万元资金给鹤鸟筑个巢
雁窝岛小考
闻名遐迩的雁窝岛原为燕窝岛,如何改名的不得而知。
1956年,王震将军亲自选址建场,将雁窝岛定名为八五三农场。1961年,董必武同志亲自为八五三农场题写了“雁窝岛”岛名。小说《雁飞塞北》、电影《北大荒人》、被收入小学课本中的《开发雁窝岛》、作品集《倾情雁窝岛》、《塞北沃野雁窝岛》等众多文化艺术作品都反映了当年开发建设雁窝岛(八五三农场)的事迹。
水量充沛的挠力河像一条护城河将雁窝岛11916公顷湿地较完整地保护下来。如果没有这条河流的阻挡,当年那场大规模的三江平原湿地开发热潮将以“人定胜天”的激情扫平雁窝岛。有关专家评价雁窝岛是“国际上保存最原始、最具典型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基地之一,是原始的三江平原的缩影”。
挠力河护住了雁窝岛
神奇而秀丽的挠力河贯穿雁窝岛保护区全境,形成大大小小不同的湖、泡,总面积约685公顷,充足的水量使雁窝岛长年保湿。
9月29日,当我们乘坐的快艇在绕雁窝岛航行时,看到的低河漫滩、湖泊沼泽触目皆是。金黄色的浮萍花、洁白的菱角花像一条彩带连绵不断地飘散在水面上。快艇发出的低沉的马达声惊飞了栖息在河边的野鸭子,它们成群地起飞并奋力舞动着翅膀飞向天空。
“大自然赐予的挠力河在保护雁窝岛这块世界级自然遗产上功不可没。”给记者采访担当向导的农垦八五三农场环保局局长王光明告诉记者,眼前的景象确实来之不易,它甚至是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雁窝岛烈士陵园坐落在雁窝岛湿地保护区境内的挠力河北岸,这里长眠着三位为开发雁窝岛而壮烈牺牲的烈士,他们的名字是:罗海荣、张德信、陈越玖。雁窝岛烈士陵园青松环绕,寂静肃穆。记者一行折下几枝翠绿的松枝轻轻地放在三位烈士的碑前,默默地在心里诵读着每一位烈士的碑文,感受着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
1958年8月13日,雁窝岛四面皆水,大批物资堆在雁窝岛河东岸运不进去。四分场一队水上抢运队队员、四川籍青年罗海荣越河抢运油桶,不幸牺牲,时年26岁。
1961年8月9日下午,山东籍青年张德信在雁窝岛渡河运送十多公斤重的塔形齿轮时,因极度疲劳被齿轮坠入河底,时年25岁。
1975年4月3日,前来雁窝岛下乡的宁波女知识青年陈越玖,为开发雁窝岛积劳成疾,身患癌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念念不忘:把我的骨灰埋在雁窝岛,牺牲时年仅24岁。
当年,成百上千的开发建设者相继来到雁窝岛,把青春和汗水洒在了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然而,开发者们最终还是没有征服三江平原上这块1万多公顷的湿地。
体制掣肘管护困难
“漂垡孵就泥鳅国,洪沼酿成大雁乡,岛上狐獾相枕藉,塘中鹤鹭共邻邦。”这是四十多年前雁窝岛开发之初的真实写照。
有关人员说,雁窝岛自然保护区被成功保护下来算是一个特例,特就特在雁窝岛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名气——挠力河阻挡了开发者的脚步,管理者努力维护雁窝岛创造的北大荒精神!
可是,雁窝岛自然保护区面临着其他农场同样的问题。由于上级有关部门没有拨付雁窝岛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资金,近年来,八五三农场已经累计投资80万元资金用于保护区的基础建设和各项管理工作。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雁窝岛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鱼类资源得到繁殖,为多种迁徙水禽、珍禽、濒危物种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和栖息环境。2005年,有关专家实地监测结果显示,雁窝岛自然保护区的丹顶鹤数量,从2003年的36只增加到41只,白枕鹤由2003年的22只增加到28只,东方白鹳由2003年的24只增加到27只。记者实地踏查时看到,成群的大天鹅、野鸭子在核心区水域中嬉戏觅食。
久违了的百鸟飞翔,野兽成群,低河漫滩,百里野花飘香的三江平原湿地原始景观又重现雁窝岛。
采访时,八五三农场环保局局长王光明“高兴”地报告给我们一个“坏消息”:2003年,上万只大雁和野鸭子将雁窝岛保护区周边的水稻啄食了近600亩。
据了解,雁窝岛自然保护区是挠力河流域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农垦系统在挠力河流经的11个农场均设立了保护机构,总部设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过去,挠力河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归环保和林业两家管理,由于职责不清,两家单位“都管又都不管”,加之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经费开支等一系列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致使挠力河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处于松懈状态。前不久,农垦总局有关部门明确挠力河自然保护区归林业部门管理。
在五九七农场,林业科一位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林业部门刚刚接手,对湿地的情况还不甚了解。但保护区管理部门既无编制又无资金,管理起来困难重重,面临着“要保护与没投入”的尴尬。
湿地小常识10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1992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基于中国湿地保护在全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内外有关机构和组织一致认为,中国亟需制定一个切实可行,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同时是各相关部门广泛参加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作为全国湿地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的行动纲领。
1994年底,由林业部牵头,外交部等14个部门(后扩大到17个)参加,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湿地国际两大国际自然保护组织为编制提供技术和部分资金支持。1999年底,由国内著名专家对《行动计划》进行了认真评审,并进行了补充修改。
2000年6月召开的编制《行动计划》领导小组会议,原则同意了《行动计划》文本。
《行动计划》的基本内容由主件和附录两部分组成。主件部分包括:中国湿地概况、中国湿地保护管理的现状、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中国湿地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意义、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中国湿地保护的优先行动。
湿地踏访·记者手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虑必有近忧”。踏访过七星河湿地,见过了宋玉波,我想起了这句话。
重视环境保护也就是近20年的事情,对于很多地方官员来说至今还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他们实际做的离真正的环境保护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重视环境保护来源于我们因为没有保护环境而带来的惨重代价。如果当年拥有远见,我们或许会给人类留下更多的带有原始风貌的湿地资源。如果今天再没有远见,可能剩下的一点宝贵资源也要丢失。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即使我们没有看见,也应当根据已有的教训不断校正自己的行为。有智者为当地的管理者提出了富有远见的建议,如不采纳,近忧马上会到眼前,它会给后人留下遗憾的。
我们还感慨七星河湿地管理者的细心。为了不破坏水面上的浮萍植被,他们不用木桨推进船行。爱护湿地,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这种保护湿地的行动细致得让人感动。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和谐并行,其前提是人要有长远眼光。只顾眼前的发展肯定是暂时的,不能持续的。需要持续发展的是我们的子孙。但愿不要再留下遗憾了。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