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久居上海的老友来到长沙,要我陪他到附近走走,看看长沙的变化。我们穿过幸福桥小街,沿芙蓉大道转向新修好的开福寺路,再穿过紫凤公园,最后来到湘江大道,扎扎实实地转了个鸭蛋形的圈。老友的脸笑成了萝卜花,连声说想不到长沙变化这么大。 20多年前他到长沙时,幸福桥一带还像个“龙须沟”。如今的幸福桥,比他在上海住的环境还要好,他由衷地羡慕我。
朋友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串串往事。是的,上世纪80年代,幸福桥这条小街又脏又乱,坎坷不平,周边都是菜田,菜农们每天早晚都挑来粪水浇菜,一条又黑又臭的臭水沟将污水从铁路边排向街的入口,行人们为躲避空气中的臭味,不得不捂鼻而过。那时铁路的西边是毛家桥大煤场,散煤堆得像一座座小山,每当火车卸煤或卡车装煤时,扬起的煤尘就像一条灰黑的巨龙翻腾在煤场的上空,经风一吹,整个幸福桥、庆和里一带就尘雾弥漫,小巷中、屋顶上,连居民家的墙上窗户上都落满了一层厚厚的煤尘。
幸福桥的变迁首先从煤场拆迁开始。煤场拆迁后,那地方变成了一个大水果市场,还有鱼市场和菜市场,幸福桥一带的居民从此不再吃煤灰,开始吃上了新鲜又便宜的水果;那些菜田也不见了,在那些菜田上面盖起一幢幢新楼房。渐渐的,原先狭窄的建湘路,变成了宽敞的芙蓉路,沿路每隔不远便有一个小公园,幸福桥口的这座植满樟数橘树的小公园就长达200余米,成为周围居民早晚散步的好去处。再往后,湘江大道修起来了,这座长长的江边公园离幸福桥小街仅300余米,更成为幸福桥人休闲的天堂,晚上来到湘江大道上,看湘江二桥上五颜六色的灯流,观江中的波光倒影,人人悠然自得。
近在尺咫的开福寺路又在开始修建了。这条路用花岗岩铺就,遍植高大丹橘,两厢悬白炽宫灯,一派古香古色。能天天观赏这精巧的建筑,叫幸福桥人如何不飘飘然?难怪我那上海的好友都要羡慕我了。是的,我今天可以自豪地说,我就是幸福桥中幸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