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吃空饷”关乎社会公义
⊙李雁争
近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监督检查司副司长李世春在贵州表示,今年年底,中编办将在各省(市、自治区)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的吃“空饷”者。
“吃空饷”腐败的危害不仅是浪费财政资金,增加百姓负担,它更是关系到政府形象和社会公义的大问题。杜绝“吃空饷”现象,必须要问是谁给了这些人以生存空间?
据了解,一些财政供养单位和人员为谋取小集体利益和私人利益,双方在私下达成“允许在编人员离岗,但本人工资必须和单位分成领取或由单位全部领取”的协议。更有些当事人根本拿不到钱,他的工资被在岗的人当作奖金和福利发了。
由此看来,既得利益者不只是那些逍遥于单位之外的个体,那些由财政供养的部分单位和有关人员也是“吃空饷”的最大得利者。
所以,如果只将板子打向那些“吃空饷”的个体就显得不公平。根据报道,大多数“吃空饷”现象都与单位领导与单位财务部门人员私分国家财政资金有关。因此,针对出现的“吃空饷”现象,必须加大对相关单位渎职失职人员以及违法人员的惩处力度。
更重要的是,“吃空饷”的有关人员能够侵吞国家财政资金,是利用了我国有关人事管理与审查审核制度的漏洞。当前,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相关监督机制不健全,单位用人和花钱全由“一把手”说了算。这样,一个单位到底有多少人,每月总共发了多少工资,工资外又有多少名目,单位外面的人很难得知,形成了一个信息不透明的封闭的小圈子。即使在单位内部,如果领导与少数财务人员相勾结,很容易形成“扎堆腐败”,形成同盟,使单位其他群体同样无法得知。
巧合的是,最近社会也出现了公务员报考热,竟然有2000多人竞争一个岗位。一方面是千军万马通过公开的考试竞争公务员,一方面是有很多人“吃空饷”。从这个角度讲,行政编制资源的浪费也损害了社会的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