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如何在扩大出口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有效降低贸易风险?
□记者 张娅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能否提前对贸易风险做到心中有数?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11月中旬将对外发布的第一份《国家风险分析报告》,或许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难题。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面向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公开发布的国家贸易风险报告。
根据WTO的反补贴原则,后WTO时期中国的外贸促进体系必须由以政府补贴为主的方式,向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化原则的经济手段方式过渡。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就是应运而生的一家政策性保险公司。公司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来源于出口信用保险风险基金,由国家财政安排预算。它的任务非常明确:即积极配合国家外交、外贸、产业、财政、金融政策,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促进国内货物、技术和服务的出口。
根据国家商务部一项抽样调查,中国外贸企业国际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远远超过发达国家0.5%的平均水平。国家风险和买方风险是企业对外贸易中遇到的主要风险,因此成为中国信保所承保的两类基本风险。在中国信保的承保范围里,国家风险包括买方国家收汇管制、政府征收、国有化和战争等;买方风险则包括买方信用风险(拖欠贷款、拒付贷款及破产等)和买方银行风险(开证行或保兑行风险)。
中国对外贸易已经涉及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也流向了14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信保即将发布的第一期《国家风险分析报告》选择了覆盖我国2004年对外经济贸易总量70%以上的60个国家,参考评级分为9个级别。与国内其他类似机构的同类分析报告比较,该报告更关注政治、经济、金融、社会局势与发展趋势、市场潜力与风险状况,尤其着重于一国或地区的国际收支、外债负担、偿付能力、主权信用等因素。
中国信保总经理唐若昕对《商务周刊》称,该报告将以滚动方式推出,最终将会覆盖全球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介绍,除了进口国风险分析以外,中国信保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买家资信评估。目前中国信保已经拥有500多万家企业的资料,其中有30多万家企业提供了财务数据,可以评级的企业则接近1万家。 在保后管理阶段,中国信保可协助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出现损失后,将指导企业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止损或减损。对于承保责任范围内的损失,中国信保将会及时予以赔付。
根据中国信保建立的企业资信评估模型,公司是按照管理层素质、员工素质、组织结构、企业背景、经营状况、企业规格、财务状况、企业发展、竞争力、行业分析、企业行业展望共11个方面对企业进行描述性评级。在评级过程中,该部门首先将从相关部门获得的数据分成很多数据域,然后在评级时还必须与企业取得联系,由其提供资料,最终才能完成评级。
到目前为止,中信保资信评估正式开始做了两年,为500—600家客户委托调查对方企业情况。这些客户大部分是海外同行,包括欧洲和亚洲的信用保险商,而国内外资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同样也是中信保的主要客户。
在出口信用保险的融资担保方面,仅2004年上半年,中国信保就给数百家企业提供了120亿人民币的资金融通便利。以信用证(L/C)、付款交单(D/P)、承兑交单(D/A)、赊销(O/A)等为结算方式,信用期限不超过180天的出口贸易均可以办理此业务。
“按照国务院制定的经营方针,中国信保是‘政策性保险、市场化经营’。但是在市场化运营当中,我们跟纯粹的商业公司不同,我们目前不是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而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实现保本。”中国信保总经理助理周纪安表示,“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扩大服务面,让尽可能多的中国企业享受到这个政策性的支持。”
根据中国信保制定的未来发展规划,到2007年,公司的业务规模要从130亿美元增长到400亿美元,使出口信用保险对一般贸易出口的支持率由不足5%增长到10%左右,这一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
在成立之初,中国信保将飞机、汽车、轨道交通、通信、石油化工、生物制药、软件、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8大行业作为支持重点。唐若昕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更透露,中国信保下一步将加强与大型高新技术出口企业和中小型高新民企的合作。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