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涂华 责编 王少华
周福仁是西洋集团的老总,像大部分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一样,他主要在忙两件事:一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融资。前者挺成功,他兼并了海城和沈阳钢铁厂,正赶上国内钢材上涨,市场前景看好;后者着实让他伤脑筋,他曾一度想通过境外公司在纳斯达克、里昂上市,没弄成,今年他雄心勃勃,瞄准香港市场。
除了西藏、新疆,中国内地各个省都有西洋的办事处,但他的总部是在海城英落镇西洋村。作为有着40多亿资产的老板,周福仁还没有别墅,还住在几年前盖的西洋村宿舍,与父老乡亲为邻。
说起西洋村,司机这样形容:从海城出发,转70个弯儿就到了。虽然偏僻,可这里冒出了个全国500强企业,出了个连续两年入选福布斯内地富豪榜的周福仁。
从海城市区往南行,行过那些被运送镁石的载重货车压得崎岖不平的公路和破落的村庄,大约40多分钟,西洋村就到了。进了大门,迎面是西洋集团商住两用的大楼。楼后面,左右排开六幢居民楼。西洋村共有116户人家,都住在那六幢楼里。村支书周福仁也不例外。
周福仁的崛起
上个世纪70年代,西洋村还不叫西洋村,叫西杨树沟村,属英落镇管辖。英落原名鹰落,是过去女真族猎手放飞猎鹰海东青的地方。但星移斗转,到改革开放前,这一带已没有多少满族居民。西洋村人多是 200 年前山东移民的后代,老祖宗为求温饱“闯关东”,“闯关东”者的后代熬了二百多年还是不得温饱。村里人形容那时的农业叫:“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吃一顿,剩不多”。就这样贫瘠的土地,人均也才只有一亩,村里因穷出名。,落下一个顺口溜:“守山无柴烧,种地吃返销,家家没存款,光棍十几条”。村里 30 岁以上的男人轮流当了一遍生产队长,都没法子送走穷神。最终大家看上了只有23岁的周福仁。
周福仁13岁时父亲就病故了,家里孩子多,他有一个哥,2个姐,还有1弟1妹,
全家的生活都靠母亲想办法。那时他姥爷家生活条件稍好,不忍看着他们孤儿寡母
受苦,时常周济他家,每次母亲都让周福仁去,除了拿东西,还可以在姥爷家吃顿
好饭,改善一下伙食。可姥爷家还有舅舅舅妈,看着老爷子总是这样帮着嫁出去的
女儿,心里自然是不愿意,那脸色、眼神、话儿自然也不好听。赶上周福仁是个倔
小子,别看年纪不大,可经不起别人的冷言冷语,回去常跟母亲又哭又闹,说,再
也不要让他去姥爷家干这事。可每次还是周福仁去,后来周福仁说,因为他在孩子
里算是长得不错,招人喜欢,所以这项“光荣”的任务总是让他去。
有一次,母亲让周福仁从姥爷家背干草回来,姥爷偷偷给周福仁拿了一袋子高粱米,怕被其他人看见,就埋在干草里,周福仁毕竟是个孩子,拎着藏着高粱米的干草篮子有些吃力,出门时正撞上舅妈,舅母问他背了什么东西,打算检查,姥爷上来拦住了她,把周福仁放跑了,这事出了以后,周福仁就给自己立下根据:再不在姥爷家吃饭。就这样,无论姥爷舅舅舅妈怎么留他吃饭,他都不吃,转眼一年,姥爷病重,小辈人都聚在姥爷家,看老人家最后一眼,自然要吃饭,可周福仁硬是不吃,谁说都不听。姥爷说,算了,这是个倔小子,不吃就不吃吧。那时,周福仁就觉得,人穷就被人看不起,他暗下决心:多挣钱。人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一点不假。除了上学以外,周福仁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挣钱。像打猪草、砍柴、拾粪,一年能挣下400多元钱,一点不比一个壮劳动力差。所以,村里人觉得他挺行,有点生意经,就选他当生产队长。。当时西洋村账上有 7000 元,一个壮劳力一年挣不够 200 元。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 67 元。
周福仁一上任也是学大寨,也是以粮为纲。周福仁带头苦干一年,人均收入涨到130元,一个工值由三角多变为七角四。农忙时下地,农闲时就搞大车拉脚。队里只有四辆大车,两台是汽车轱辘,两台是铁皮轱辘,周福仁把它们全用上。
英洛镇有个滑石矿,全镇154个生产队都上赶着给滑石矿“拉脚”,周福仁经常带着车队夜里两三点去排队,还常常排不上。赶上1975年海城地震后,别的队不去了,他们才大干了一阵,靠运输就挣了1万多。
1979年,周福仁听别人说到辽河油田去烧“苦头瓦”能赚钱,“苦头瓦”是什么呢,就是提炼油田的落地油,这活儿是个苦差事,又脏又累,可周福仁还是去了,干了三年,挣下十来万。后来觉得干不长,他们又回到村里,开始烧石棉瓦,村里成立的车队往外卖。那时虽已改革开放,但西杨树沟一个村要申请三辆汽车牌照的事还是惊动了海城县:“别是搞个体,走资本主义道路吧?”有关领导到西洋村来调查,发现他们确实在发展集体经济,也没搞长途贩运,这才过了关。1981年,西洋村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
1984年,农村开始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西杨树沟这个家可不好当。周福仁也挺犯愁,因为周围村有分配不公,村里干仗,打伤人的,况且西杨树沟人少,大家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土地又好有坏,分不好得罪人,周福仁心里压力挺大,从1974年当到1984年当了十年,老百姓挺拥护自己,最后分生产队的时候大家对我不满意,就太冤了,早知道有这事,自己就不该再干队长,可这后悔药没地找去,他思来想去,在村民会上撂下这么句话:能不能这样,谁要是能代替我,顶我队长这个位置,把土地能给大家分完,我还把一年的工资送给他。当时队里富裕,周福仁的工资是7500块钱。大家一听就急了,都劝他,说你这个说法,一个是也没人好意思拿你的工资,再一个你在队长的位置上,如果有人比你行,也不一定这个队长你能当啊。如果你分不好,别人也不一定能分好,你别这样说了,还是研究怎么样分吧。
周福仁想了这么个主意:队里当时有七八十户,二百几十口人,十五口人选一个代表,总共选了十五个代表,用代表来给地和果树打上分,村民在分值相同的情况下抓阄分地,自己不参与,有问题可以来找我,没有问题你们就可以往下分。最后分完的时候,是一种预想不到的效果,生产队这么多户,没有一家不高兴的,没有一家说声高的话,顺顺利利地把地分了。周福仁不再当村里的家,自己跑到县里搞承包,养车开矿去了。
1988年,村里的经济上不去,乡亲们到城里来找他,说让他还回村,领着大家伙一块干。周福仁二话没说,收拾起自己的那一摊子事儿,回去了。他是真心想回去领着大家伙干一点事儿的。家里人老大不乐意,他城里干得好好的,怎么又回农村呢?周福仁心里明白,1988年的时候,形势已经表明,工业这一块分出去是不行的,人家都跨国了,集团了,你这么小一个小东西,还要分割开,拿什么和人家去竞争?况且,西杨树沟是他的家乡,为了过上好日子,父老乡亲们拼了多少年了,现在自己有能力,该为家乡做点事。
周福仁把家又搬回了西杨树沟,他利用海城的资源优势,搞起耐火材料。海城镁菱矿储量占世界70%,海城开镁矿、烧镁砂的有上百家,周福仁算是后来的。“许多个体户都干了好几年,他们看不出周福仁能干出多大名堂”。开始周福仁也和大家一样,做不能出口的低档镁砂,也赚了钱,后来他选定做出口的中档镁砂。在还没找到一份订单前,就出手建成配套的四个竖窑,达到年产 3000 吨规模。 1988 年,西洋镁砂出口创汇 722 万美元,创利税 507 万元,成为辽宁省的明星企业。因为经常与境外企业打交道,周福仁觉得公司的名字太土,打算该名,选来选去,选了西洋,一是企业在西杨树沟,二是西洋听起来挺洋气。1989年,周福仁成立“西洋耐火材料公司”,果然,许多人听说西洋,还以为是个国际公司,外国人干脆就叫他大西洋。1992 年,周福仁决策烧治含量在 98% 的高纯镁,厂子里人都反对,高档镁砂质优价高,没有竞争力,还真被说中了,生产的高档镁砂,一时卖不出去,全压在库里,被人们视做西洋的“败笔”。 1994 年,周福仁去了趟美国、加拿大,与著名的冶炼厂商、冶炼专家见了面,回到家就提出再上两条高纯镁生产线,大多数领导班子成员全都不赞成。周福仁“霸道”了一次,其他人不再反对,到1994 年,西洋公司建成 5 条高纯镁生产线,当时全世界也只有 9 条,他们生产了 12 万吨高纯镁,占全球产量的 50% 。西洋似乎得了神助,世界各国的冶炼公司全都改用高纯镁,中间商跑到中国到处抢购,西洋两年积压的库存全被一抢而空。因为市场需求量大,效益不错,赚到钱的周福仁投资了两条高档镁砂的生产线,偏巧,后来高档镁砂走俏,周福仁赚了个盆满锅溢。大伙心服口服:到底是老板,看的就是远。
1994年,国家对镁砂出口实行配额招标,中标率为5%,参与投标的有大型外贸公司,像五矿集团,中冶公司,可周福仁年年都中标,而且还是最好的价钱。
每年国家出投标方式也不同,开始是价高者中,后来因为价格无限增高,国家又考虑到市场减少;又搞了个中间者中。有一次大家估计正常投标都在300多块钱一吨的价格,周福仁投了167元,到一揭标的时候,基本上中标的价格都在他投这个钱数的这些企业中,人们给他这样计算投标价格的方法起了一个名叫周福仁公式。
由于西洋在投标上的优势,1995 年,西洋集团的镁砂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形成天下镁砂七成在海城,海城镁砂在西洋的格局。到了1996年,镁砂的产值达到了10亿元。西杨树沟村已经更名为西洋村。
1997年,西洋集团改制,成为周福仁的个人企业,但到1998年,镁砂利润开始下滑,周福仁再次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他选择了化肥。理由很简单,因为周福仁觉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用肥料也是世界第一。
周福仁兼并锦州黑山硫酸厂,生产复合肥。马上就到化肥销售的旺季,周福仁听到这样一个消息,厂里的鼓风机总是震动,不能生产,那就修吧,周福仁没有太在意,他正要出国,20天之后,他回到西洋,接到这样一个电话。说设备查不出毛病,可能是这个地方有邪气,有闹鬼了,是不是把阴阳先生请给看看,周福仁哭笑不得,到现场,他发现是地脚小的毛病,让人做两个装满钢球的铁桶放在地脚上,风机就打着了,一点儿动静也没有,转了十分钟,二十分钟,一个小时,设备正常生产了。大家欢天喜地。因为西洋的设备坏了那么长时间,黑山县传遍了,说西洋的设备开不起来了,不好用还找不着病。现在突然好使了,黑山人就传了说西洋的老板神仙似的,人家整一个多月都整不好,他到那儿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2年后,黑山复合肥年生产能力由6万吨升至35万吨,成为东北最大的复合肥生产基地。
做化肥要想利润高必须降低成本。周福仁开始注意地域优势,看好贵州,这里有丰富的磷矿,他打算在贵州建肥厂。企业里争议一片,很多人不同意去,觉得太远,难以管理,周福仁坚持西洋人的精神:哪里挣钱哪里去,哪里有项目哪安家。2000年,周福仁在贵州建立了目前全国最大的复合肥生产基地。并请赵本山做形象代言人,一句“西洋牌复合肥,种啥啥丰收”让西洋集团获得大丰收。
到2003年,贵州西洋肥业产值20亿,上缴利税3亿元。刚刚有人称周福仁是化肥业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时,他又开始了新的跨越。2002年8月,周福仁成立海城西洋钢铁建设指挥部,投资30亿,进军钢铁行业,先后兼并海城、沈阳钢铁厂。
有人说周福仁的运气好,做一样火一样。可不是,近来,化肥、钢铁价格上涨。目前,西洋集团已经跨入中国500强企业行列,排名第394位,周福仁想从这个更高的起点开始,把西洋做大做强。今年,他正式对外公布,西洋要争当世界500强。虽然世界500强的标准是1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而他的销售收入今年刚实现70个亿人民币,70亿人民币和100亿美元的差距,飞扬着周福仁的激情。
西洋村的年人均纯收入为1.5万元,还有 “五供给”:村里按人头向村民免费供应粮、水、电、煤、气,且偏高估算定量,剩余的部分可在年底折算成现金。村里为每个人都买了养老保险,保证村民们不再有后顾之忧。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另外发放800元补贴。村里的小孩免费入托。而有一天,孩子们大了,上了大学,村里给发奖学金。有人生了病,村里还给补贴。
村里的人均住房面积为30平方米,是免费提供给村民们居住的。村里的男孩,只要年满18岁,就可以分到一处住房,不管是不是已经结婚。因为男孩总是要娶媳妇的,而女孩总是要出嫁的,所以在住房上就有了这一点区别。
有116户人家的西洋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到2005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百户山村托起万家欢笑
关东第一村——辽宁省海城市西洋村纪事
海城不靠海,西洋不见洋,这个嵌在千山山脉南麓丘陵间的百户小村,它的怡然自乐,偏险难觅却像是陶渊明想象的桃花源。但它的思维与行为则是现代化的,与封闭保守反其道而行,不断追求与祖国的脉搏、世界的呼吸同步“接轨”。
西洋村原名叫西杨树沟,通山是石,土薄得连草也养不住,叫西杨树沟时并没有几棵树。而今富裕起来的西洋人从外地运来好土铺在四面山上种上杨树,再用自己生产的复合肥一催,很快就蔚然成林,四五年树龄的阔叶杨就长得合抱粗细。辽东冷得早,才 10 月中旬,就下了头场雪,但遍山的杨树在雪后的初阳下还绿得神采奕奕,秋风吹过,树叶子哗哗啦啦拍着掌,那声浪不仅像是这百户山村的人在笑,更像是千家万户一齐在笑,带动得山也欢呼海也奔腾。
说西洋村让万家欢笑,并不是夸张。西洋村所辖西洋集团的企业,近的在村边,最远的在贵州,职工总数早已超过万人。村党委书记周福仁、村委会主任陈素霞和 332 位居民一样,住在大山深处的居民楼里,在他们的工作日程上,却早已是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系心头。
先富创大业
勇夺关东第一村
“桦屋鱼衣柳伴城,蛟龙鳞动浪花腥,飞扬应逐海东青。”西洋村依着英落山,
周福仁决心再造西洋,他一上任也是学大寨,也是以粮为纲,带头苦干一年,人均收入涨到 130 元,一个工值由三角多变为七角四。周福仁回想当年:“队里只有四辆大车,两台是汽车轱轳,两台是铁皮轱轳,我把它们全用上,农忙时下地,闲下来就搞大车拉脚,就是运输。”
英落镇有个滑石矿,一年总收入有一百多万元。全镇 154 个生产队都上赶着给滑石矿“拉脚”,西洋村车队常常夜里两三点去排队还排不上。赶上 1975 年海城地震后,别的队不去了,西洋大干一阵,靠运输就挣了 1.4 万元,粮食增产了 37% 。 1979 年,百里外的辽河石油勘探局开始卖落地油,西洋人闻讯赶大车过去,就在当地支起大锅,把油烧炼提纯后雇车运到大连卖给叉车厂,进价 50 元一吨,卖出 300 元一吨,当年挣下十来万元。这条财路干了三年,西洋人看到它早晚要被规范掉,就先转了向,利用刚形成的车队运本地的土做成石棉瓦往外卖。那时虽已改革开放,但西洋一个村要申请三辆汽车牌照的事还是惊动了海城县,有人疑问,“别是搞个体,走资本主义道路吧?”有关领导到西洋村来调查,发现他们确实在发展集体经济,也没搞当时不支持的长途贩运,这才过了关。 1981 年西洋村人均收入过三千,成为农村的“辽老大”。 1983 年西洋村带头人周福仁当选为 辽宁省第六届人大代表。那年他不到 32 岁。
1984 年,西洋村人开始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西洋改制比别处都晚,因为集体经济差不多年年翻一番,大伙都不大想改,最终是有点“迫于形势”。队里把地、果树均分,牲畜卖给个人。土窑汽车分包出去。周福仁带头不搞私心,这么大动静全村人没红过一次脸就分派好。周福仁不再当村里的家,自己到县里搞承包去了,自己养车开矿,一年挣十几万元不在话下。
1984 年到 1988 年,西洋村的农民进入低迷状态,村中乡亲进海城找到周福仁,请他回村再把工业领起来。周福仁回忆说:“的确,到 1988 年已经证明工业分出去是不行的,都什么年代了,人家搞跨国集团,你这么小村还把工业分掉,拿什么去竞争?西洋的作风就是快,尽快做强做大,争取翻番增长,我们发现搞工业还得恢复集体经济,我一直把西洋看成是一个属于社会的企业,乡亲们叫我回村,我马上就收了自己个体的摊子。我要是单看钱,为省心,那就不能干集体,可是我真心希望西洋强起来,为社会多做点贡献,现在看来,我当时的选择没有错。”没有山重水复就没有柳暗花明 , 历史在探索中前进 , 改革也从不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卷。 1988 年 , 西洋村再升集体经济的风帆 , 经济实力一路攀升 , 迅速摘下了“关东第一村”的桂冠,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西洋其实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开拓展宏图
闯出西进第一师
海城是个小县,但在世界矿产资源地图上是一路诸侯:全世界 70% 的菱镁矿埋在了这里。周福仁重掌集体经济大印,立刻认定了要开镁矿,烧镁砂。“那时附近有许多村,许多个体户都干了好几年,他们看不出西洋能干出多大名堂”。
1996 年,西洋村的镁砂卖出 10 亿元,高纯镁占了一多半。逐步形成天下镁砂七成在海城、海城镁砂在西洋的格局。周福仁成为海内外认同的“镁砂大王”。
没有周福仁,西洋村就无法从中档镁砂、高纯镁砂,以及后来的轻烧镁球等高端杀入市场;没有西洋村的集体经济做后盾,周福仁的许多真知灼见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周福仁说:“时至今日,你也不能不承认 集体经济能够办大事,许多镁砂个体户未必没有和我们类似的想法,但只凭一家一户的实力,他们也只能望而兴叹。
镁砂的成功,让周福仁感到依托资源办企业的好处;同时也认识到,只凭一项镁砂无法实现西洋的可持续发展。西洋人登上英落山,向镇界、市界以外眺望。
农民种地靠肥,发展复合肥是一个永远不会褪色的商机。 1997 年,西洋集团租赁了国有企业锦州硫酸厂,成立辽宁西洋特肥股份有限公司,西洋村投入 3 亿元使这个老牌国企焕发青春。还是黑山县的原厂址,仍然是厂子里的老职工,复合肥产量由一年 6 万吨增至 35 万吨,成为东北最大的复合肥生产基地。
2000 年初,党中央尚未吹响“西部大开发”号角,许多东部企业宣示了不少西进计划,尚处于“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阶段,西洋村“大军西去度金沙”,到贵州息烽县兼并了原属核工业部的 276 三线工厂,接管了一个处在山沟里的“小社会”。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贵州西洋肥业陆续投资 9 亿元,建成年产高浓度系列复合肥 100 万吨的大型民营企业。辽宁与贵州两个西洋复合肥厂吸纳了近 4000 名下岗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 2002 年中国磷肥工业协会认定,西洋集团为中国最大的复合肥生产企业。
“东北立基业,西南展宏图”的条幅,还挂在周福仁的办公室里,西洋村与西洋集团又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区”杀了个超前的“回马枪”。 2003 年 7 月,海城西洋钢铁有限公司点火投产,距离西洋村兼并海城钢铁厂还不到 10 个月。在沈阳郊区,原国有陈相钢厂也被西洋村兼并,正在投资扩建中。西洋人计划逐步投入 30 亿元,建成炼铁、炼钢、轧钢为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达到年产 300 万吨的目标。西洋人相信,有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快速转移的全球大趋势,再加上利用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自新世纪开始至 2010 年,他们将能够实现一年 60% 的高速增长。
西洋人告诉记者:“ 60% 的目标,是在我们前十年年年翻一番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间,我们从镁砂转到复合肥转到钢铁,马上还要在贵州发展铝,西洋的远景是镁、肥、钢、铝四大支柱。钢是主业,你可以看到,我们都是利用的资源优势,利润相对都比较高,所以西洋的乘风破浪不是神话, 2005 年做到 100 亿产值是有信心的。
西洋村就是在转型期的阳光雨露和乍暖还寒中闯过来了。无论是协助国企改制的“蛇吞象”、“东西合作”,“西部大开发”,还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推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洋人凭着自己的创新意识,全都一步步提前踩在了点子上。
由于贵州的投入,周福仁被誉为“中国西进第一人”,迄今也很难找到比西洋集团手笔更大的西进勇士。而今在振兴东北的大框架中,西洋又抢先做出了文章。
理想插翅膀
打造现代“桃花源”
2002 年西洋集团实现销售收入 30 多亿元,按集团一万名职工计算,人均创产值 30 万元,按西洋村 332 位村民计算,人均创产值接近千万元,远远超过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水平。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西洋村,这个先富起来的桃花源究竟是何等景象?
出海城市一路向南,新修好的公路也总是崎岖不平,运镁矿石,滑石的重车实在太多了。走过大约 40 分钟,越过一座座有草无树的山峦,一大片杨树林首先来欢迎客人,树林深处是西洋村的大门,进得门去是西洋集团商住兼有的大楼。楼后左右排开六幢居民楼,再往后就是山坡,坡上是水库,水库后面是镁矿烧结车间。西洋村 116 户人家全住在集团后面的 6 幢楼里,周福仁的家也在其中,有一百多平方米。
树木葱郁,人烟稀少,西洋村让人感到曲径通幽处,农家花木深,绿草地,月季花仍耐寒地生长,一群广场鸽正在集团大楼前的喷水池整理羽毛。
村企合一,集体经济为主体,村民大多数在集团企业上班,也有自己跑运输,开矿山,办商店的。虽是个体,大都也和村集体的企业连着,一荣俱荣。 300 多村民完全和集团无关的人几乎没有,这些年,不少过去跑出去的农户要求回来,甚至是丢了公职要回西洋的,都加到一块凑足 116 户。按说这点户数,盖 4 幢六层楼已经够住,但考虑到新一代长起来分家,便又多盖了两幢。现在,村里的男孩只要够了 18 岁,不管结不结婚就都可以分房,姑娘照农村的习惯,不是独女的还是要嫁出去。嫁出去的也不迁户口,走哪都说自己是西洋人,透着体面。
“以前可不是这样”,在村民战国金家,听老两口唠嗑:“我年轻时,十几条光棍找不到媳妇,姑娘嫁出去不再回来。哪像现在,十七八岁的后生家就进出媒婆,全都订了出去,五十多岁的老跑腿子也找到了老伴。”战国金家里就老两口,儿子在另一座楼里单住,客厅里空调彩电不说,还装着饮水器。老战的老伴是营口人,当年来西洋绝对是下嫁,现在她笑着说:“有远见哩!”老战说话水平真不低:“这一院里,大伙是平等的,环境也改变人,人进了楼里,知道保护环境了,不乱扔东西了,吵架的没有了,老婆老汉晚上看完了新闻,就跑到院里扭大秧歌。”
西洋村人均年纯收入的 1.5 万元,不全是货币工资和副业收入。他们人人有一份“铁杆庄稼”:除人均 30 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外,村民按人头免费供给粮、水、电、暖、气和每人每月供米 55 斤。这些免费的定量都是偏高估算的,村民用不完定量,剩下的部分年底还可以折成钱,大约有二三百元。此外村里为大家都买了养老保险,保证村民后顾无忧。 60 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另发 800 元补贴。西洋村的幼儿免费入托,考上大学的给奖学金,生了大病,村里也有补贴。到西洋村参观的领导对这里的“五供给”、“五免费”感到担心,怕这么做会像某些北欧国家那样把人养懒。周福仁说:“绝大多数西洋人不会这样做,他们劳动惯了, 50 多岁的妇女也乐意到车间干点杂活,不乐意整天打麻将、看电视。对个别不愿上进的人,应当教育。但村里有了积累,无论老幼强弱,保住并增加集体福利是必要的。
战国远、吕长辉,现在都在镁砂矿上当领导。他们回忆说:“当年周福仁带大伙背煤去烧石棉瓦,大年三十点的火。当年的西洋,年年不等庄稼熟就得啃青。到 1980 年结个婚, 300 元都拿不出手,现在这百多户人,别说十万、八万,能拿出百万的都数不过来。”
大伙都说,这几年西洋人是享福了,最累的一个人是周福仁。西洋村村务公开,周福仁担任村党委书记,没领过村里一分钱工资。朱乃斌说:“好多发了财的主儿,都养狼狗、雇保镖,甚至藏手枪,他们真是被人惦记。惟有福仁,只要不出远门,不管多晚也要从海城总部赶回家里住,在这里,他到处有亲人。”战国远说:“我们真心感谢周总,西洋有今天,多亏了有个好带头人,艰苦创业精神和超群智慧一个都不能少。”
以西洋集团的实力,西洋村人还可以过得比现在富许多。但周福仁想着明天,在十届全国人代会上,他不断和记者们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谈振兴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看法。他要把钱尽量用在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上。周福仁的心总忘不了贵州“镁、肥、铝、钢、电,继续向资源性企业靠拢。贵州那雍县有两处无烟煤,一处焦煤矿,省上已表示愿拿出来与西洋合作,采煤之后可以制甲醇、尿素。在山西平遥还要办坑口电厂……
周福仁的宏图是 2010 年使西洋集团的产值再增 10 倍,到那时,西洋村将搬到附近一座山谷中去:“还是一道门进出,进了山门便是一条盘旋萦绕的人工河,河边是花园,山坡边上是星星点点的别墅,一家一个小楼,带车库,带游泳池,请世界顶级专家设计,几百户人家不重样……
又是一个大胆的梦想,如果我们都有西洋村这样不畏艰难,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将不难实现全面的小康。
西洋村的广场鸽又飞起来,飞翔在当年海东青盘旋的英落山上。这里已经没有猎杀的记忆,只洋溢着与全人类一道发展的渴望。
本文采访线索由央视七套《乡约》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乡约》栏目查阅。
注:CCTV-7《乡约》栏目播出时间:每周六21:52分 重播时间:每周日13:30,节目时长45分钟,无限精彩尽纳其中,届时敬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