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湖
沉寂了一段时间的“黑心棉”,如今竟又卷土重来,悄然进袭大学校园。省市质监部门前天顺藤摸瓜联手端掉七个地下生产黑窝,仅缴获的黑棉胎就达1300多条。
媒体披露的此一信息,确乎令人心情沉重。“黑心棉”的危害显而易见,它以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为原料,可诱发哮喘、呼吸道等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早前曾有报道,西北大学五名学生在外实习时,因购用黑心棉被,患上了皮肤病。
正因如此,四年前广州高校首度惊爆“黑心棉”时,举城震动。政府部门发力“清剿”,此问题其后基本得到遏制。但它就像地火在地下运行,时不时会乱“喷”一下,牵动市民的神经。
“黑心棉”禁而不绝,暴利的巨大诱惑是个魔鬼。它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卖再低的价钱,利润也相当可观。
应该说,“黑心棉”问题并非广州独有,国内其他地方也时有耳闻,且受害的主要群体同样也是大学生。何以如此?低价就是开道“灵药”。大学生是一个庞大而集中的消费群体,但其整体消费能力偏低,低价产品在这里自然大有市场,而大学生普遍缺乏家居经验和消费理性,对产品的选择不像市民那样慎重而挑剔,被不法商家“发财”的邪念盯上,应在情理之中。事实上,不独“黑心棉”,盯上大学生的还有不少其他劣质产品,比如,一些劣质教科书。在不法商家眼里,大学生就是“唐僧肉”。
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学生是一个亟待社会关注和关怀的特殊消费群体,无论学校,无论政府部门,都应多予呵护。因此,立足校园,立足衣食住行,建立针对大学生消费安全的特殊防控网,让他们吃得放心、穿得舒心、用得安心,是社会应有的人文关怀。
具体到“黑心棉”来说,其猖獗一时,主要有其秘密的流通渠道和加工网点。除了执法部门的严查严处,防控网的建立有二:一是要斩断源头,国家有关部门早就规定对回收工业废料、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的厂家要进行登记监管,并严格限制其用途,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有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这套监管机制是否行之有效。
二是在流通环节上,对纺织品商家建立档案,在学校及周边推行购进棉制品报检制度,实行棉制品定点供应,实施市场准入制,甚或考虑学生床上用品推行政府采购,通过政府采购或特许经营,实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因为它对生产厂家从资质到设备都有高要求,个体小厂根本没有“闯关”的空间,这次查出“黑心棉”的就都是无证照生产加工点。同时,因为批量大,价格也不会高。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