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晚,一老人晕倒在湖北黄石市妇幼保健院门诊部门口。看着老人生死未卜,焦急的群众建议保安通知医生来抢救,未果。群众无奈拨打110报警,民警赶到后,吃惊地发现:晕倒的老人是该院刚退休的老院长。(2005年10月30日《楚天都市报》)
实事求是地说,类似医护人员见死不救的事情屡见不鲜,已经算不得什么新闻了。但是,这位老人尴尬的遭遇还是让人惊愕不已,难道医院的医护人员竟然薄情至此,就连面对昔日的老院长也会见死不救?老院长李先生本人显然并不是这么认为,事后他解释说,医院没有及时施救,是因为没有人认出他来。
实际情况也许就如李先生所说———医护人员没有认出老院长。不过,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见到李先生,民警一眼就认出了他老院长的身份,而那些与李先生朝夕相处10年之久的医护人员会认不出吗?由此可以断定,虽然围观群众焦急地向医院反映情况,但根本就没有引起医院足够的重视,以至于长时间内竟然没有一名医护人员来查看老人的情况。
在民警把李先生背进急诊室后,医护人员也终于认出了他的身份,于是立刻采取了救助措施,李先生也得以慢慢苏醒。对于李先生本人来说,此事基本告一段落;但是对于所有目睹此事的人们来说,思考却远未结束。由此很容易引发的一种疑虑就是,如果李先生不是老院长,结局又会如何?当李先生以一个普通老人的姿态晕倒在医院门口时,长时间内无人过问;而当他以老院长的身份被送入医院后,立刻得到了精心的救治。难道说,在医院眼里,病人的待遇竟然要视其身份的差异来定?
关于医院见死不救的原因,医院可以找出无数个理由为自己辩解,其中“医疗费用怎么办”之类的声音至今已是耳熟能详。经历过这么一番责任与收益的对比之后,医院做出“见死不救”甚至“见死选救”的选择,似乎是在情理之中;不过,同样是经历过这么一番对比,医院“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以及医护人员的医德、爱心,却完全损失殆尽。
最近,关于医疗改革是否成功的争论一直持续升温。在笔者看来,无论改革的过程如何,如果改革的最终结局是以医德沦丧以及医院爱心缺失作为代价的话,这样的改革毫无疑问是失败的。(工人日报赵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