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南省教育厅颁布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避孕、预防艾滋病等内容,要进入该省中小学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去年,在广西省桂林市的一次“青春形象”大赛中,13名获奖中学生得到的主要奖品竟然是一大盒包装精美的避孕套!(11月5日《东南快报》)
只听说过有关部门在饭店酒楼、美容美发、按摩洗浴场所强行发放避孕套,可这是为防止性泛滥而导致艾滋病蔓延采取的一种无奈作法,与学生无关。避孕套成为学生的奖品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奖的意义当然是为了鼓励,那么奖避孕套又鼓励了学生什么呢?
避孕套是用来干什么的,相信学校对此应该清清楚楚。性生活是成年人的事。对十四五岁的中学生奖励避孕套,是鼓励他们过“夫妻”性生活还是偷吃“禁果”?不管何种解释,学校都有教唆学生违法之嫌,误读了学生的性健康教育。
诚然,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国人对“性”已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这种“性”念也不同程度地冲击了洁净的校园,少男少女偷吃“禁果”的现象也时有所闻,出现了个别的“书包妈妈”。然这与娱乐场所的性泛滥毕竟是两回事,是好奇、懵然之下的冲动行为,事后大都有负疚的感觉。奖励避孕套不是直面现实,而是在暗示学生这种行为的“合法”性,进而诱发学生的不正当性行为。
据悉,在法国、美国等一些性开放程度高的国家,曾尝试着向中小学生发放避孕套,便招致了社会的的强烈反对。因而,对中学生奖避孕套这种忽视中国国情的作法,也折射出了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浮躁和困惑。
向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是应该的,诸如湖南、上海等许多省市把避孕、预防艾滋病等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学规划中,从理论上宣讲性健康基本知识,这是现实而理智之举。而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应重视中学生的性道德教育,以科学道理阐明中学生性行为的多重危害,增强学生对性冲动和不良性行为的自我克制能力。
对中学生奖避孕套,是学校奖励的异化,有悖于性道德教育,也违背了生理健康教育,实不可取。